亲爱的大朋友们小朋友们,欢迎到今天的成语故事节目做客,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节目已经进行到第39期了,非常感谢大家这段时间对我们节目的支持!今后平台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奉上精彩的节目。
在昨天的节目中, 我们讲了在我国古代有一位青年,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后来还形成一个典故。这就是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形容读书勤奋的成语小故事。
韦编三绝
今天这个故事是关于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今天的山东曲阜人。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非常爱读书的人,那用功到什么程度呢?“韦编三绝”,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榜样。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当时并没有纸张的书籍,那个时代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人们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做成“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所以完成一部书那通常要用上百根的竹简。这些竹简之间,通过绳子、丝线、熟牛皮等按照次序编连起来,组成一本书,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阅读。其中,用熟牛皮编成的绳子而串起来的书就叫作“韦编”,用丝线编连起来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起来的书叫作“绳编”。
我们都知道,这牛皮肯定是最结实的,所以“韦编”通常指的是书的大部头,比如《周易》就是韦编而成。成语“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读《周易》的故事。
这话说孔子晩年非常喜欢读《周易》。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了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绝”字是断掉的意思,“三绝”并不是断掉三次,而是形容断掉很多次,因为古人常常把“三”用做形容很多。
“韦编三绝”就是说翻阅书籍太过频繁,甚至连牛皮做的绳子都磨断了很多次,如此刻苦用功恐怕在今天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然而,即便是这样,孔子仍然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我现在的水平那还不够,如果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就可以掌握《周易》里面的文与质了。成语“文质彬彬”便是出自于此,其中,“文”指的是行文风格,这“质”指的就是“思想实质”。在今天,我们恐怕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韦编”而成的书了,“韦编三绝”的情况也几乎不会再出现了。不过,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勤奋用功时,依然会用到这个成语。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相比古时候,我们现在的书本已经轻便了许多,读书条件也比古时候好很多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条件,好好读书。书本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亲爱的小朋友们,其实关于圣人孔夫子的成语,除了杏儿姐姐讲的韦编三绝跟文质彬彬之外还有很多,你还能例举两个关于孔子的成语吗?
明天我们要学习的成语呢,用以形容学习到顾不上睡觉,忘记了吃饭。你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吗?
好了,今天的成语故事就是这样,欢迎继续关注小学语文教师,也欢迎大家将节目分享转发给更多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韦编三绝的故事主要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