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多是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一种民间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土地神,即“福德正神”,又称“土地公公”、“土地爷”、“社神”等。在长治市郊区故漳村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不是“福德正神”,却是唐代的“韩愈”,并且该庙在长治北郊一带是最有影响力的土地庙。相传该庙神奇的事迹很多,庙中供奉的“韩愈”也最受尊重,香火最旺,每年为“韩愈”举行庙会还要搭台唱戏,并有曲艺、舞蹈、社火献演等,格外隆重。
韩愈(768—824),字退之,是中外闻名的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争议运动领袖、排佛运动领袖。他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被称为“八大家之首”。为什么韩愈会成为故漳村土地庙的“土地神”呢?
原来,韩愈因其父曾在上党铜鞮任职,而他又喜欢游历,曾在故漳村客居,由此与故漳村以及上党一带结下了一段游历、访旧的情缘,而被民间百姓尊为“土地神”。
韩愈曾客居故漳村
韩愈一生四处游历到过许多地方,在史学研究方面对韩愈客居过地方说法也不少,其中在山西就有客居中条山柳谷之北和上党故漳之说。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曾在潞州铜鞮任县尉,韩愈虽然三岁时丧父,但在他心中是非常崇敬父亲的。所以,到父亲曾经任职的地方采风是他游历安排的主要内容。自然,潞州铜鞮县是他要去的目的地之一,因为在那里有不但有他父亲的故居,还有他父亲的朋友。
贞元二年夏,韩愈前往河中府游历、访旧,后转道于潞州,路过潞城县莲花村(今长治郊区故漳村)时,目睹该村山明水秀,风光明媚,他非常喜爱这个地方;又闻隋朝宰相宇文化及、隋末唐初好汉宇文成都的后裔在此定居,于是就决定在莲花村客居,也便于在潞州一带游历。2003年10月由陈玉则主编,经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承前启后的——故漳百年变迁》一书,对韩愈在故漳村客居有分析与考证,其中这样记载到:“(韩愈)在韩家街一带建房居住,就形成了后来的故漳村的韩家街。”韩愈在故漳村客居多久,地方史料没有记载。海外研究资料记载:同年秋天,韩愈苦于家贫,衣食不足,于是决定离开山西赴长安求仕。韩愈客居上党潞城县莲花村后,游历过上党哪些地方,还需史学研究者去考证。
故漳村的“土地爷”是韩愈
故漳村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据《潞州志》记载:故漳在明时已属于潞城县管辖。故漳旧称“莲花镇”,1956年6月变更行政区划归于长治市。《长治郊区文史资料》记载:故漳一带原长满野莲花,故称“莲花村”,后为“莲花镇”。故漳现存的土地庙始建于明末,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了一次恢复性的修缮。2007年被公布为长治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时代定为明清。
故漳土地庙
在《承前启后的——故漳百年变迁》中记载:故漳村的宇文家族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是村上的一大望族,他们对韩愈的正义和品德非常敬佩。随着时光的流逝,宇文家族就把韩愈敬奉为莲花村的土地爷。所以故漳村土地庙的土地爷是韩愈的说法,就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韩愈被奉为故漳土地庙的土地爷,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为韩愈的侄孙,韩湘子很想度化韩愈,但韩愈不信道学之事,于是他就先用法术来打动他,韩愈这才相信道术不同凡响,但没有度化成功。在韩湘子回家度化妻子林英时,见爷爷韩愈仍然是死不冥目,其灵仍附体不愿离开归阴府。韩湘子便问韩愈:“你想怎样?”韩愈说:“侄孙呀,我这辈子读书做官,太忙太累,没有自由,回乡后看破了红尘,很想当神仙”。
韩湘子决定这次一定度化韩愈。于是,便把韩愈和他的妻子林英一齐度化升天。韩愈睁开眼时已到天上,韩湘子在要指点他们成仙时问韩愈:“叔父,天上可好?”韩愈说:“天上好是好,我就是舍不得你奶奶。把你奶奶也度化成仙该多好呀。”
韩湘子见叔父与仙无缘,便说:“叔父,你还是到地上为神吧”。说罢,韩湘子一袍袖将韩愈打下天来。韩愈的阴魂见门就进,正好进了莲花村的土地庙,就成了土地庙的神灵,百姓称为“土地爷”。
在村里人要给韩愈塑像时,韩愈就托梦给村里人要求按他在唐时为官的脸谱与衣着来塑像。这就是故漳土地庙土地爷与其他的村土地爷戴瓦椤帽子道士行装不同的来由。
二月二,故漳是为韩愈过生日
莲花村何时改为故漳村?据说是在元时把“莲花”村改为“古彰”村的,寓意是“对古代有功之人进行表彰”。又据《长治郊区志》记载:因该村近邻漳河,故又把“古彰”改写成了“故漳”村。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村大人多,为便于管理,又分成了“故南”、“故北”两个村,时间也已有了三十余年。至今,故漳村土地庙偏东南的那条街仍叫“韩家街”,据说就是韩愈当年居住的这条街。
长治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土地庙
二月二,龙抬头。但在故漳村农历二月二日是给土地爷韩愈过生日,所以每年二月二土地庙的社火活动,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参加人员多。全村上的人都要积极参加活动,而且周围邻村的很多人也要来上香火、看热闹。同时,还要表演秧歌剧《韩湘子度林英》。
韩愈留在上党的故事
铜鞮,是今长治市沁县的古县名,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曾任铜鞮县慰。这一说法的最早记载可见李白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君自潞州铜鞮尉调补武昌令,未下车,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在任潞州铜鞔县尉时,贤明能干,很有政绩,且对文学也有相当的修养。安史之乱时被调任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县令兼摄永兴(今湖北省阳新县)县令,后任鄱阳(今属江西省)县令。晚年时,韩仲卿进入京城,得到了秘书郎这一官职;虽然这是一种专管宫廷图书的官员,品级也不高,却能接触到许多经典秘籍,这对于颇有文名,且同诗人李白、杜甫有过交往的韩仲卿来说,也算是适得其所。韩仲卿曾编纂三国文学家曹植文集,并为之作序。在“魅力长治文化丛书”神话卷《神话寻根》里也有记载:“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曾任潞州铜鞮慰。代宗大历五年(西元770年)卒于祕书郎任内。”
在我国的五岳之中,华山尤以其险而著称,登山之路蜿蜒曲折,沿山道路诸如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等都是悬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所以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在苍龙岭的顶头石壁上,有一条“韩退之投书处”的石刻,这是文学家韩愈在这里留下的遗迹。相传韩愈被贬后,他独自一人来到华山游玩散心,下至苍龙岭时,他见道路如履薄刃,两边绝壑千尺,不由得两腿发软,寸步难移。胆小的韩愈便坐在岭上大哭,悲叹道:“难道我韩愈就葬身于此了?”想到此就给家里人写信诀别并投书求救。华阴县令闻讯后,便迅速派人把韩愈救下山。后来有人在此悬壁上镌刻了“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以作纪念。
华山韩退之投书处
韩愈投书的故事随被游人传为趣闻。唐朝年间,武乡一位叫赵文备的曾在陕州为官,他百岁时仍身体健朗,还游览了华山。赵老在游览华山中闻听韩愈投书故事后,放声大笑,并在崖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辞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后来有个叫李柏的人登山至苍龙岭,当他得知韩愈投书和赵老笑韩的趣事后,也留下一段趣话:“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就这样,在韩愈与上党的情缘故事中,又有了武乡赵文备华山“笑”韩愈的趣谈。
总之,韩愈在上党民间,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民间百姓心中尊奉的“土地神”。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土地爷神像农村土地庙供奉正神福德老爷神像土地公土地婆神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