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虽然地理偏僻,发展闭塞,但近代的学堂教育发展却较早,虽然当时山西政治风云变幻,但没有落后反而走在了全国的前面。自年清政府开始颁布《兴学诏书》之日起,山西开始广泛推行新式教育,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民国军阀阎锡山于1917年就任山西省省长,次年开始全面实施其“用民政治”的思想,力导“启民德,长民智,立民财”,大力发展山西教育。
大同民国老校园正是在1918年开始兴建。此民国老校园即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其前身“大同府中学堂”于光绪三十年(由大同知府刘瀛,地方负责经费筹措)在大同旧城内西隅处“云中书院”的原址上创办的,后迁入城内东街的“贡院”内,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校”。因城内学校空间不足无法扩建。1918年由省库出资八万余元,在大同城西十里河畔附近购地亩兴建校舍,并于1921年建成迁入新校舍。
大同民国老校园(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现址)是山西近代教育飞速发展时期的成果,其校园建筑群总体布局规整有序,单体建筑造型新颖独特,细部处理精致优美,成为当时全省学校建筑中布局最合理,建筑质量最高的学校之一,可谓中国近代学校建筑艺术的奇葩。
大同民国老校园的整体布局
从大同民国老校园总平面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学校主体建筑群以一条南北轴线控制全局,全部建筑位于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八柱大门、天圆地方办公区、立志大礼堂、12座四阿顶学堂教室、曲尺形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其他附属助用房如民国学生食堂和操堂等位于地块的西侧(现己不存)。校园依不同的功图规划形成几个错落有致的空间,生动有趣。
八柱大门与天圆地方办公室之间形成幵阔的空间院落,以贯通东西的带状的办公室做边界,起到了对外来视线的限制,避免了对课堂秩序的干扰,而且从校门入口穿过花园向北看,还起到了景观底景的效果;天圆地方办公室背面不远处,高大浑厚的南北纵向布置的立志大礼堂,与东西横向展开较矮的办公室,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立志大礼堂显得端庄而伟岸。
立志大礼堂在轴线上,把周围地块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个院落,便于人流疏散;礼堂再往北是个布局别具特色的12座四阿顶学堂教室,这八横四竖放置的教室,将中心设置于学校轴线上,围合成一个正方形的院落,各教室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学生下课后的课余活动集中于中间的院落,这样便于班级间的交流和统一管理。这种极具向心力的院落还有助于增强集体意识的培养;教室建筑群北侧的图书室和实验室,平面呈形,建筑外观和形制完全一样,对称分列于轴线两侧,相互呼应;又好似两只弯曲的手掌,从北向南将前方的建筑群收拢起来,形成一个横向幵阔的小院落,看似合拢又好似放开,建筑空间得到了缓解。
建筑单体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整个建筑群的这种张弛有度、收放有序的院落布局,它即满足了学校建筑的基本功能,还创造了一个紧张又不失活泼的校园氛围,堪称山西近代校园建筑设计的典范。
大同民国老校园的整体艺术风格
大同民国老校园以西洋建筑风格为基调,配合中国古典或地方建筑设计元素的建筑样式。例如立志大礼堂,从外观整体看来,该建筑是很明显的西洋建筑样式,复合式水泥柱式、拱形门洞、曲线踏步、双圆心尖拱形窗框,还有西洋矮墙和花瓶式栏杆等特征,这些富有西洋折中主义的建筑元素,不断散发着西洋建筑的魅力;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其装饰和些许构件又富有中国古典传统特色;两坡屋顶、檐柱装饰、风水墙结构等构件,同样宣告着中式建筑文化的特有风貌。大同民国老校园现存建筑来看,每一建筑既各具特色,又统一于学校的整体风格之中。
八柱大门由八颗造型新颖的柱子组合而成,与传统的门廊或牌坊或照壁都迴然不同,传达着一种时尚的新气息。
八柱校门坐北朝南幵,整体由八根方形砖柱和砖砲墙垣组合而成;平面构成“八”字形且开口向南,左右对称布置各四根,砖墙位于最靠边两侧,与边柱相连。位于中间大门正入口的两根柱子最高,这样使得大门显得非常突出,衬托出其主导地位,其余六根柱子高度向两边逐渐降低,左右对称的第二、三根立柱等高,其间又各开有一个侧门,这样八根门柱则构成了正门一道、侧门两道的布局。校门的立柱由基座、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基座部分呈立方体状,由上下两层叠湿和中间方体组成,装饰风格很像中国古建筑中的须弥座;柱身则没有过多修饰,呈长方体状,仅是在正立面处作了凹陷处理,形成层次感;柱顶则由两部分组成,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校门根列柱的柱头并不相同,左右对称的第一、四根相同,其下部是一个微型的十字“抱厦”屋顶,顶部用一个椭圆砖雕球体作为装饰;而第二、三根的柱头,下部则是一个微型四坡顶,上部同样是一个椭圆球体作装饰;可见柱头的设计更多的借鉴了,中国的坡屋顶和楼塔的装饰处理手法。柱子的三部分之间均采用叠潘和线脚层作为连接过渡,既分隔又联系,使造型显得更加匀称、柔和。
正门上部,用花形铁艺进行装饰,图案较复杂且精美,而侧门处的铁艺装饰则较简单;除正门和侧门位置外,柱子间使用与基座等高的矮墙连接,又在主侧门之间的矮墙上部,硕筑“反拱形”的墙壁,墙壁中间排列铁艺栏杆作装饰;而在最靠外侧的两根立柱之间的墙垣上并没有砲筑墙体,只是用铁艺栏杆作了围挡,由此表现出了一些西方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子。最外侧的墙壁上下边缘仅做了叠淫处理,立面上简单的施以层次推进处理,无过多细节性的修饰。
校门的建筑风格主要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样式,并施以西洋装饰手法进行修饰,但无论从建筑体型还是装饰手法来看,都繁简分明,突出重点和中心。八字形的校门与门前的空地,共同围合成了一个半开敞的出入空间,整体造型将学校大门面显得端庄而稳重。更为欣赏者,对校门后的校园展开了无限的联想。
南立面主要体现的是西洋建筑风格,天圆地方办公室建筑南北两个立面风格迥异;南立面除主入口少量地掺入了本土建筑元素外,主要通过西方建筑元素的运用,如窗洞的装饰,女儿墙和八角亭入口的设计等,诠释了对西方建筑的理解;而北立面则通过简洁的窗洞,采用中式古典亭台形式,如歇山顶的山墙以及门廊部分的梁架设计,把一座西洋风格的立面转眼变换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这种中西转换的方式既巧妙又有趣。
穿过校门北面的花园,是一座单层、东西向、长条带状砖砲混凝土结构建筑,为“三中”的办公室,南北宽米,东西长米。从图中我们看到,其建筑呈左右对称的带状平面,一条东西向米宽的走道贯穿整个建筑空间;建筑中间为办公室的入口大厅,位于建筑的中轴线上,也是整个校园建筑群的轴线;有南北两个入口,且均设置“门廊”突出于立面,类似中国古建筑中的“抱厦”结构;南面为主入口,门前有梯形踏步,并有“挑檐柱廊”沿南入口两侧,半通长布置;东西向通长过道将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均布置为功能各异的办公室用房;若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在柱廊内主入口两侧,各有两个房间的平面设计成外凸形状,很是奇特。从总平面图中可以看出,该建筑的长度几乎横跨了整个校园主建筑群,这种造型与布置手法,好似“合院”建筑入口处的影壁,又好似吸取了西洋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一样,将后面的建筑群完全遮挡住,颇有欲扬先抑的感觉。
整个办公室建筑,坐落在高约米的三层台基上;办公室南入口为中国古典亭台式建筑风格,无论从屋顶、檐或是柱式来看,好似一个中式“八角亭”嵌在了入口处一样,在“攒尖”顶部还加有一层八角小亭台,很少玲珑乖巧,但细部装饰又似乎有西洋穹顶建筑风格元素在里面,很显然是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而北入口的门廊建筑风格却恰恰相反,为半封闭式,采用纯粹中国古典样式,为硬山配以三坡飞檐的屋顶结构;门窗釆用中国传统木格栅做装饰,门扇从东西两侧开启,配以大红色立柱,将北入口显得富有中国古典装饰气息。
南门入口门廊处的挑檐顶,并没有采用中国古典飞檐的样式,而是采取西洋砖雕艺术进行处理,几何图案整齐而紧密;为求稳重感,在外廊屋檐下的沿着踏步边缘,南入口左右对称、等距布置有六根多边形混凝土立柱作为支撑。而北立面的屋檐,是中国传统坡屋顶简化结构,朴素大方。
办公室的南立面,墙体为灰色砖砲结构,窗洞和窗扇皆为矩形,仅在窗洞上方有类似中国垂花门檐柱结构的几何形水泥作为装饰,装饰简约大方;办公室的南立面屋檐处,左右对称通长布置,富有西方装饰风格的混凝土花雕栏杆和矮墙挑出于屋面,由于下面连续的窗洞比较呆板、密集,屋檐这样的处理手法,突出了立面的整体性与连贯性。然而,其北立面的设计则与南立面的风格迥异。办公室北立面几乎全部釆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墙体以青灰色方砖砲筑,暗雅而厚重;窗户轮廓为修长矩形,其上部呈微拱形,但周围并没有做装饰处理,窗棱做法与北入口门扇一样,做工纤细而规矩,富有中式传统装饰风格。
整体来看,办公室南立面主要以西洋建筑风格为主,在入口处融入中式传统亭台结构元素;而北立面以中国古典建筑样式为基调,仅在窗户轮廓处吸收西洋拱形结构元素作为搭配。天圆地方办公室这种,以南北为建筑风格分界线的设计手法,将中西风格完美融合,并不失稳重表现出来的建筑设计风格,实属难得,在山西近代中学建筑中还是特例。
立志大礼堂可谓学校建筑中最为精美的建筑,四颗华丽的复合柱式和二层跳台形成了庄严的柱廊空间,使主入口获得了不可更动的地位,形式别致的窗洞及其装饰,把建筑装点得庄严而活拨;北立面台阶的设计传达了西方文艺复兴的进取精神,上部的“立志”二字,明确了教育的主题,多边形的造型和立面转角的处理,强调了建筑错落有致的立体感,整个建筑虽然充满了西方建筑的元素,但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端庄之美,是校园建筑中的点睛之笔。
立志大礼堂礼堂位于办公室正北多米处,是民国老校园校园建筑群中,建筑体量最大,装饰最丰富、精美的建筑单体。建筑材料依然采用砖混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边),建筑面积约760平方米;若加上北面不规则空间,总体面阔五间,进深九间;在东西南三面,各开一个入口,南入口为礼堂正门,而在北面却设有三个入口,中间一个主入口,两侧各设一个次入口,供舞台工作人员使用,并通往室外;礼堂整体共计出入口6个;据说,当时一层大厅内设有1000个座位,还设有楼座,其两侧还有包厢(现已不存,需要修复);立志大礼堂的南门雨棚下有四根石柱;东、西入口对称布置,简单朴素;而在北门入口前则有开敞式曲线踏步,很是奇特。
立志大礼堂整个建筑坐落于高约厘米的台基上,整体以白色和灰色的色调搭配而成。屋顶为南北向的四阿庑殿式,据说礼堂原为三层,顶端建有白色钟楼,因1952年翻修,而将钟楼和第三层及包厢都拆除了(现已不存,需要修旧如旧),故现今很疑惑地只能看到其两层的样子。
立志大礼堂正门位于南面,门洞上部设计为拱形,位于立面正中,压在校园的主轴线上;入口月台三面通行,台基上的四根汉白玉“科林斯式”立柱,支撑于入口的雨棚下,雨棚檐口和上部以西洋混凝土栏杆、矮墙和砖雕作为装饰;一层窗户的轮廓为方框拱顶形式,窗框上下有叠湿和山花样式的装饰修饰,而二层的窗户轮廓则较为简单,由大方而生硬的尖角和矩形框组成,且周围没有其他繁杂修饰处理;南立面两侧的转角处,由粗壮的壁柱做装饰,壁柱的一层部分为方柱体,而二层部分则为“罗马多立克式”圆柱体,并在屋檐转角处嵌有大象头样的雕刻装饰物,显得糊栩如生,上下壁柱之间靠叠湿和线脚连接和过渡;南立面最上檐处,立有一面中间高两边低的水泥墙,其形制好似中国北方合院建筑屋顶上的“风水墙”,其顶部为中式两坡屋檐结构,墙左右对称布置了一些规整长方形孔洞,墙中间镶嵌有“礼堂”两个金黄色大字。
立志大礼堂的东、西两立面为九开间样式,并呈对称形式布置,入口上部为拱顶形式,没有雨棚仅设有月台和踏步,位于立面的第五幵间;而窗户形制与南立面有很大的不同,一层窗户轮廓呈“双圆心尖券”形式,嵌在一个大拱形窗洞内并有退后的层次感,二层窗户则由两个修长矩形窗洞组成,每个窗洞上有三角“山花”作为装饰,在山花下的叠潘中,还有类似中国古典砖雕斗拱形式的装饰花纹;窗间墙面上均设有壁柱,不再仅仅位于转角处,其样式与南立面相同,为上圆下方形式;屋檐处同样立有西式水泥矮墙和类似中式斗拱砖雕做装饰。
立志礼堂的北立面,从平面来看,他突出于礼堂矩形主体的范畴,而其立面建筑形制则变化最是丰富。中间主入口部分的平面呈五边形,突出于主体立面,且在入口处增设了一道月台,台下还有一道砖砌的拱洞穿过,建筑前好似有流水穿过,很少惬意;月台前有九级踏步并呈扇状曲线展幵,很明显是模仿了西洋建筑的踏步设计风格,甚是精巧和惬意,特别是在主入口的门楣上嵌刻有“立志”两字,为时任校长苑友梅所题;在北入口突出部分的屋檐的每个转角处,各设有一个似“垂花门”檐柱样式的壁柱做装饰,甚是巧妙;而为突出中间主入口的主导地位,在北立面两侧的次入口周围并没有什么装饰处理,仅设有雨棚和踏步;北立面一层窗轮廓为拱形且较窄,而二层开假窗,无窗洞仅在上方设有一个象征性的三角形山花突出墙面。屋檐处的做法与南立面类似,同样以矮墙和叠湿处理,只是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造型。立志大礼堂将中西建筑元素如此巧妙地、完美地柔和起来。
12座四阿顶学堂教室的平面虽然是一个简单的矩形,然而屋脊和火墙烟道的设计丰富了建筑的轮廓,四凸分明、体块丰富的门窗装饰,为这些普通的教室披上了一件华贵的外衣。
12座四阿顶学堂教室距礼堂北面数米远处,同样以校园轴线为中心,呈“口”字形排列,是由砖石、混凝土砌筑而成的矩形单层建筑,从总平面图来看,会发现该建筑群体位于校园主轴线的中央位置。该建筑群南北方向,各列有四个,东西各两个,围绕中心花园形成一个正方形;每座教室样式完全相同,建筑面积约为110平方米,可容纳约四五十名学生;教室长边墙的前后幵有两道单扇门,且设有三跑踏步;门间墙上开三扇矩形窗,对边开六扇窗,但山墙位置不开窗,并且主立面窗户的尺寸规格较大些;教室主立面均朝向中心花园,好似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立面图中看到,教室由浅赫石色方砖砲筑,色调淡雅稳重;建筑坐落于高约厘米的台基上;门、窗都采用西洋式那富有特色的几何方形砖石、砲块沿轮廓线进行贴面装饰,上部还采用水泥拉毛手法做西部修饰;正立面的窗户两侧用条形沙石抹面处理,而辅(背)立面窗框的两侧则釆用壁柱装饰,使得立面光影变化丰富,造型稳重;建筑屋顶为中国古典“短脊四坡顶”样式,正屋面侧脊处各立一个类似烟肉的装饰物,但造型更像是西方教堂屋顶圆尖塔的缩小模型,而在另一侧的屋脊上则各立有一个,颇像中国古代叠盈方形柱础样的装饰物,屋顶正脊两侧没有采用传统的“螺吻”造型做装饰,而更像是西洋化了的塔顶立柱;教室的屋檐处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椽结构,但在屋面与立面相接处,却使用砖砲叠潘和砖斗拱形式。
12座四阿顶学堂教室设计风格,简单而大方,并无繁杂的细部修饰,无论从门窗还是屋顶,都可以找到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和鲜明对比的痕迹,但竟然不显突兀与失调,让人不免赞叹。
曲尺形实验室和图书室的造型看似两个教室穿插而成的丁字形,但并不是对教室的简单叠加,尽管取消了屋脊和烟道的造型,也简化了门窗洞口的装饰,然而通过两颗与礼堂同样的复合柱式而形成的柱廊,把建筑装点得格外生动,同时也使这两座对称的建筑在东西方向上遥相呼应。
实验室、图书室位于普通教室建筑群正北,中轴线上不远的两侧,对称地建有一座建筑造型完全相同、“硬山”屋顶的型建筑,分别作为当时“三中”的实验室和图书馆。
实验室和图书馆都是建筑面积约平方米的单层建筑;从建筑平面来看,该型建筑分为南、北两个独立的空间,每部分有一个主入口,主入口前都设有月台和两根立柱;靠北部分还在其南立面短边处,开有一个单扇门的次入口;而且两部分空间的外墙上都开窗。
两个主入口处均设,富有西洋装饰色彩的雨棚,雨棚檐口立面装饰分为三个部分:下部用连续的几何水泥花纹装饰,中间过渡部分为仿中式简化斗拱砖雕处理手法,而上部沿檐边立有矮墙和石制栏杆;在雨棚下立有两根水泥材质的西洋“复合式”立柱;主入口门洞为拱形,门框周围由方形石材贴面和壁柱装饰;门两侧的窗户轮廓为矩形,窗洞上部也是由方形石材贴面进行装饰。主入口立面的屋檐做法很独特,从整体看来既像是硬山的山墙结构,也好似西洋建筑的山花结构,但在水平屋檐处有叠湿和砖砲斗拱结构,所以笔者更倾向于山花结构。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立面转角附近,两边各有一道几何折线条装饰,很是精细独特。其他立面窗户与主入口的装饰手法基本一样,只是尺寸稍大些,屋檐装饰均为斗拱叠淫修饰,应该属于中式风格由西式建材进行表达的手法。整个建筑由方砖混凝土结构筑而成,装饰节约大方,而唯独在主入口处的装饰显得典雅华贵;实验室与图书馆的这些处理方式,与普通教室的装饰手法很类似。屋面和屋脊仅为瓦片铺设,并没有类似吻兽或其他构件做细部装饰处理。
大同民国老校园建筑中西交融、兼收并蓄,显示了当时学校管理者和建筑师高远的志向,也体现了当时新型学校应有的胸怀,堪称中国近代学校建筑的一个典范,因其特有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学校建成的中央教学楼很好地汲取了民国早期建筑的这个特色,富丽典雅,已经成为校园新的标志性建筑。
不过,后来的扩建工程除颜色上保持与早期建筑一致以及建有一些立柱外,设计上并没有注意建筑物的细部设计和形式上的变化,使得建筑物略显笨重呆板,灵动感和艺术性显弱,需要以后在改造中加以西洋纹饰等来补救。
民间建议:2017年大同市加大高校资源整合力度,将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分流后与大同大学教科院小教与学前专业重组为大同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大同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与大同大学历旅学院互换地址。从资源利用最佳角度着眼,应将大同民国老校园建成大同旅游文化研发中心,开放紧闭了百年的老校,充分发挥大同民国老校园旅游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文/庞文
来源:网友提供
郑重声明: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旗下所属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大同新闻网、掌中大同客户端、全媒体微信矩阵(包括大同日报传媒、大同新闻网、大同传媒、掌中大同、大同日报第一房产、大同日报社小记者等微信号)刊发、登载的所有内容,一律拒绝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剽窃、抄袭者的法律责任。保护知识产权,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主体间性是谁提出的》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