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和红玉老师一样,初识蒋勋缘于一次偶然间收听喜马拉雅的《蒋勋说红楼梦》,瞬间就被那醇厚且富有磁性的声音俘获。此后,利用睡前的闲暇时间收听《蒋勋说红楼梦》便成了我每日的必修课,在蒋勋的声音中,一颗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安顿。后来,又买回了全套的书籍进行阅读。喜欢他的独特解读,“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红楼梦》是一本写青少年的书”,当我把这些话告诉学生时,似乎片刻就拉近了学生与这部经典的距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红玉老师平实的文字中去感悟蒋勋,这位智者的独特魅力吧!
蒋勋,感性与理性兼具的智者
文/王红玉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蒋勋,台湾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东坡时说,他是一个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画家、佛教徒、政治家、美食家。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他是一个全才,通才!如果在当代找一个能和苏东坡媲美的人,我想那一定是蒋勋,他通中国史、懂西方史;鉴赏得了国画、画得了油画;写的一首好书法,说得了英文和法文;讲的了佛经,也通圣经;诗文又拿手、吴哥的美又头头是道。他还可以把这些都融合在一起讲课。他就是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的那个人。
初次接触蒋勋,是经好友的介绍,在喜马拉雅上听他讲《红楼梦》,他的声音醇厚亲切,极富磁性和感染力,我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从此就欲罢不能,沉溺在他的声音里不能自拔。整个暑假,我做饭在听,上厕所在听,打扫卫生在听,家里始终缭绕着蒋勋的声音。有人曾说,他前世在庙里捐过一口钟,所以这一世都有很好的声音。林青霞说,蒋勋是她的“半颗安眠药”,他的声音带着安定的力量。
当然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的声音,更是他的思想和情怀。他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引领我们走进大观园,为我们呈现这个家族的繁华和幻灭,带我们认识这里活泼泼的真生命,热辣辣的真性情。他对这里的每一个女子都满怀悲悯和关怀,让我们的心不觉变得柔软多情。听他解读《红楼梦》,我们不是在欣赏文学经典,也不是寻找思想,而是一个生命在叩问和聆听另外的生命。
整个暑假,我听完了他讲的八十回的《红楼梦》。听完不过瘾,又买了他的这套《细讲<红楼梦>》共8本。听和读是迥然不同的体验,声音是稍纵即逝的信息,让人来不及思考,但是书是固化了的思想,让你有充分的时间品味咀嚼,你可以自由和书中的思想对话碰撞,渐渐地,它消融在你自己的思想体系里,丰富了你的思想,扩大了你的格局。那么,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从《蒋勋说红楼梦》中获得的思想营养。
一、多元视角看待世界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被很多学者研究解读,这些研究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就是红学,红学研究注重的是考证,作者是谁,作者的家世如何,宝玉影射谁。一直以来,一部经典能够流芳百世,它一定有文以载道的意义。“文”是文章,“道”是道统。一本书只有能承载一种道德才有流传的意义。就是现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求学生通过一件事最后升华到一种大的意义,比如爱国啦,人生哲理啦等,好像这样它才厚重才能得高分。
但是蒋勋对《红楼梦》的解读不是这样的,他认为《红楼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好看,无关它所揭露的社会现实。他就是在挖掘它有趣的部分,有趣的人,有趣的情节,有趣的琐琐碎碎。他把他认为有趣的部分加上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情怀传达给我们,我们就是觉得有趣,甚至他的解读比小说更有趣,更吸引人。
比如,他认为大观园其实就是一个青春王国,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提法。因为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压抑青春的。古代人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就讲究尊卑长幼,最有名的就是孙融让梨,孔融6岁让梨被我们当作一种美德,世代相传。其实,这是违背人性的,孩童时期自然的天性就是有自私的成份。但是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里,礼教是大于天性的。古代的文化里是不谈青春的,现在的孩子很幸福,有很多言情小说可读,有很多言情电视剧可看,他们的青春意识一直被强化。但是古代,像《牡丹亭》、《西厢记》就相当于现在的言情小说,但是在当时是禁书。《红楼梦》里的男孩女孩都是十四五岁,正是青春萌动的时候,里面讲男孩女孩的事,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那种轻描淡写的争风吃醋,甚至贾宝玉的第一次性经验,以及他和男孩之间的那种情愫,都是真实的。在古代很少有一部书能够如此大胆而真实地记录这样,记录青春的萌动与幻灭,所以那个时代人看到这样一部书,如此真实写出自己的人性,都争相手抄来看,因为这本书唤醒了他们的青春意识。所以他把大观园里的故事说成是青春之歌,让我们感觉既新鲜又信服。
比如,他还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忏悔录,我们都知道贾宝玉是大观园里众星捧月的王子,但他自己却特别讨厌自己身为一个男身。他喜欢这里的每个女孩,他给自己的丫环涂胭脂,他和他的仆人们交朋友。他看到林黛玉没有戴玉,就要砸掉自己的玉,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他这样的举动是对等级制度的一种叛逆和颠覆,他其实是传达了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蒋勋对佛学研究很深,佛学思想的浸润,让他可以从佛家思想解读作品,给我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蒋勋是个全才,各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这就使他拥有了多重感官,让他可以自由地在各个领域穿梭,从他的多重视角看问题,通过他的多元视角给我们展示的世界也是丰富多彩又辽阔深邃。涉猎多领域的知识信息,拥有多重视角,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尤为重要。
现在语文老师越来越难当了,语文课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太宽泛。其他科目的教学内容在教材中都已经呈现出,比如物理,今天讲压强,十个老师教,内容都得围绕压强来讲,教学内容上是固定的,所不同的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呈现。但是语文,同样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讲。比如大家都交口称赞的武艳伟老师讲的《乡愁》,一首短短的小诗,她扩展到诗人一生追寻乡愁的路上,扩展到所有离家的游子共同的乡愁,扩展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解不开的乡愁,意境之开阔让我们叹为观止。我还曾看到一位名家讲《乡愁》,是从这首小诗规范的格律中追溯到《诗经》、《离骚》的艺术特色上。语文课的内容就是如此宽宏博大,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没有多领域的知识储备,没有多元的思考纬度,是很难把语文教好。
所以,现在我对语文的教学有了更深入更多角度的思考。前几天,我去南乐上了一节课《变色龙》,这是一篇极老的文章,也是经典名篇,为了上这节课,我熬了几个晚上,看了契诃夫的多篇短篇小说,网上搜索了很多名家对契诃夫的评价,专门在知网上注册买下了所有在CN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这一课的实录和解读文章。最后,我突破以往我们的常规教法,开篇介绍作者时,用两个关键词“幽默”和“对鲁迅影响深远”,然后围绕这两个词重新建构了本课,先让学生找出来认为好笑的句子,然后分析为什么好笑,得出的结论是,笑的背后是对人性丑陋和社会黑暗的讽刺,这就是“幽默”的笔法,“幽默”的意思就是有趣好笑又意味深长,本课就是如此,读来轻松好笑,起于好笑,终于深思。同时,本课不仅我们读着好笑,文中也一再提到围观着的“笑”,对比阅读鲁迅《孔乙已》中短衣帮的笑,都是麻木不仁的民众,得出结论,鲁迅深受契诃夫影响,都是通过“笑”揭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漠,只不过,一个笑得轻松,一个笑得冷峻。这样就从纵向和横向的纬度延续了本课的深度和广度。
二、宽容悲悯解读人性
蒋勋对《红楼梦》的人物解读是最精彩的部分。很多人看《红楼梦》都会有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比如林语堂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探春的母亲是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卑微的出身使她的品行委琐低劣,甚至对探春也是苛刻恶毒的。但是探春聪明大气,她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她格局的人生。她在代王熙凤管家期间兴利除弊,精明干练。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局限的解放能力,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而妙玉却很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刘姥姥用了她的一个很名贵的杯子喝茶,她直接让小尼姑把那个杯子扔掉。让我们看来,这也是作,很讨厌。
但是蒋勋对她的解读却是这样的,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寄养在贾家的寺庙里,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她爱宝玉,宝玉去她那里,她给他最上等的茶喝,用最讲究的杯子。她的寺庙里种着腊梅花,宝玉管她要,她就选树上最美的那枝。这样一个心中有爱的女孩不惹人怜吗?她心中有爱却不能说,并且宝玉也不可能和她在一起,她只能用孤傲把自已包装起来,才不让人轻看,不让自己受伤,这不值得我们心疼吗?而且这么一个有洁癖的女孩儿,最后却被一帮低劣的强盗轮暴,这不值得我们扼腕叹息吗?
很多人不喜欢王熙凤的两面三刀,口蜜腹剑,但是蒋勋却说她那么有能力,比很多男子都能干,她设计害死尤二姐,也是一个女人对丈夫偷养的另外一个女人的正常的妒恨。
蒋勋说,每个人都有她无法左右的出身,也都有她该有的归宿,都有她的无奈,都有她的苦衷,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美。读《红楼梦》其实就是学习“宽容”的过程。
蒋勋说,我们自己就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林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薛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十二金钗并不是十二个角色,而是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的生命阶段的心境,少年时是黛玉,敏感多愁又高傲绝对;成年后是薛宝钗,成熟世故,圆融隐忍;老年后是贾母,明明什么都看得清,却像小孩儿一样,只要现世的快乐。
蒋勋对人性的解读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这次上的优质课《走进小说世界》,我们在总结小说魅力的时候,我就是用的蒋勋的观点,小说人物都呈现出超越时代的人性。在小说人物身上我们都能够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影子,通过读小说,可以读懂人性,读懂自己。
蒋勋对人性的解读对我人生的指导就是,让我理解生命有很多形态,高贵的、卑贱的、富贵的、贫穷的、美的、丑的。每一种形态又有它的因果,为什么高贵和卑贱,为什么富贵和贫穷,为什么美或丑。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不是天生的,而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之后的自然而生的理解和悲悯。慈悲是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行!
作为老师,我们更需要这种修行,我们面对的生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都有父母的影子,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在他们身上,有时你会感觉我们的教化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可以不喜欢,但必须宽容。因为老师这个角色就是为包容未成年人的错误而生的!
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教授在她的《十年了,停下来思考》中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跟老师在教室内争吵,吴教授心平气和地叫这个学生出来,说要和他谈谈,这个学生又把气撒在吴教授身上,冲着她大吵大叫,吴教授仍然心平气和地坚持着说让他出来跟他谈谈。最后在吴教授强大的气场威慑下,学生走出了教室。吴教授说:“我把你叫出来,就是要教你如何下台阶,找个合适的机会下台阶,一般事情就会得到顺利解决,在每一个下台阶的机会都叠加情绪,事情的发现方向则不可预期。今天这个场景下,你是安全的,因为你面对的是老师,是能包容你的人,但老师要告诉你这些,是为了保证有一天你走出校门也能避免因为情绪叠加带来的恶性事件。现在你可以回教室了,你打算怎么走进教室?”学生愣了,吴教授接着说:“有三种方式,面无表情、微笑、调侃,你选择哪一种?”学生说:“我选择微笑。”吴教授说:“这是我要告诉你的另一个问题,男孩子的风度就体现在平静上,越是不能平静的时候越能保持平静,这样的男孩子最有风度。”那个学生对吴教授深深鞠躬,说:“谢谢老师!”
吴教授的教育智慧深深折服了我,我们天天处在跟学生的情绪纠缠中,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能避免情绪的叠加,但这样的后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烦恼苦闷之中。如蒋勋所说,对所有生命都有一颗悲悯之心;如吴教授所言,追求理性和有深度的教育,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永远的修行!
三、儒道合一修养人生
蒋勋说《红楼梦》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儒家的世界,一切的东西都是正统的规范的严格的,就是贾政的世界,王熙凤的世界,贾家给外人呈现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是老庄的世界,就是贾宝玉在大观园里自由的和姐妹们玩耍的世界。贾宝玉讨厌那个儒家的世界,但是他还必须遵守那里的规则,比如每天向贾母、王夫人请安啦,比如在贾政的要求下读书,题字啦。贾宝玉喜欢老庄的世界,在这里他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这其实也是人性的两面,我们都有作为社会人和自然人的两面,每个人可能都像贾宝玉一样,认为作为社会人是紧张的疲惫的,就好像于丹讲《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她说人的两面就是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从她个人而言,她更喜欢庄子的思想,这是一种普通心理。这样说来,好像大家都觉得儒家思想是积极的,而道家思想是消极的,但是我认识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思想都可以是积极的、健康的,这两种思想也不是对立的,是可以调和相容的,儒家的积极入世,是我们实现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筹码,道家的清静无为,有时是我们抵御压力,调整心态的至胜法宝。
前不久,我在北京教育学院参加了濮阳市教育局举办的名师培训班,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多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他们有的风趣幽默,有的睿智干练,有的见解独到,有的才思敏捷。他们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唤醒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世界的深邃与博大。同样是传道授业,他们的教育思想高度让我们望尘莫及。我们还参观了北京21世纪国际学校和北京市实验学校,一走进校门,我们就被清新雅致的校园环境所吸引,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所感染,被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所折服,更被丰富的教育资源、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学生源所震撼!所到之处,我们都油然而生感慨自身渺小及无法克服局限和差距的无力感。
培训结束的前一天,我被告知要作为学员代表在闭幕式上发言。我就分享自己参观后的真实感受:可能大家跟我感受是一样的,来到北京,才认识到自己的卑微渺小。但《道德经》有言:“观世间万事,既得之,则安之;既失之,亦安之。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面对无力改变的客观环境,我们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而孔子则告诉我们要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自强不息,拼搏进取,我们的人生需要道家儒家两种思想的契合,面对无法克服的局限,我们以淡然的心境看待,同时又不放弃努力,用拼搏精神去打破局限!道在心,儒在外,安然是心态,拼搏是行动,这岂不是我们此次赴京学习的修行之一?我的分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我想,读书的意义就在于此,当我们面对人生困顿和疑惑的时候,总能看到出路希望和真理之光!
其实,在这个纷杂的世界,我们的心灵需要一个诗意安放的居所,我们的人生需要一个兼具感性和理性的智者引领。如果我们要找到这样一个人的话,蒋勋至少是其中值得依赖的一位。在拜读了他更多的作品《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孤独六讲》等之后,我更坚信这样一点,他的作品就有这样的魅力,能让我们摆脱世俗庸常,凝望永恒的哲理,赢得开阔的人生境地,达到自我和外界的调和相容!
作者介绍:王红玉,河南省濮阳市第五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湿地的栖居者,阅读语文湿地的文章是每天的必修课,同时经营着自己的公众号“玉轩窗”,在读书、写作和思考中成长着……
策划:阳光读书栏目@语文湿地
编辑:陈淑芬
审稿:陈玉蓉 陈建红
投稿:dushu@yuwenshidi.com
制作:金凤
(语文湿地原创,如果转载请保留原稿不动,违者必究)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