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改版的事情一直在进行,现在终于落实了,今年9月份,全国就要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了,本文结合老师们比较关心的3个问题,对这套教材做了详细说明和解读,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1.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
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 ,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2.汉语拼音对刚上学的孩子比较难,教学有什么建议?
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
3.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哪些变化?
一个变化就是课文数量减少了,教学类型增加了。像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原来有41课。现在减少为32课;汉语拼音的课量也减少了,识字课却增加了。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原有39课,现在也减少了,减少为29课。
课文数量的减少,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减负”(孩子们负担重,往往不是教材、老师加重的,而是社会、家长加重的),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调整,使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重视口语、读书等方面的内容,也更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整个课文的变化很大,几乎换了三分之二的课文。课文的选篇标准强调了这4点,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同时要适当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这方面选文的比重大大增加,一年级就选了许多古诗。大家会发现,有些经典的老课文又回来啦,没经过沉淀的“时文”少了。
在当今趋向物质化、功利化、粗鄙化的氛围中,提倡“博雅”是有现实意义的。而化育自己、导向博雅,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读书。其实现在很多教师也在读书,可惜往往拘泥于“职业性阅读”,是目标很实际、很功利的阅读。我们已经很少自由地个性化地阅读。不是说“职业性阅读”不重要,而是说光有这种阅读,很不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