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幼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们往往会忽略。一是对小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异常表现,非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知识,无法识别出;二是小孩子总是让人疼爱、让人包容,人们也不愿意去承认这么小的孩子会存在心理问题。然而,很多人的问题确实是从儿时开始的,需要及时治疗纠正。今天广州儿童心理咨询为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儿童心理问题——冷漠,缺乏同情心。
一个三岁的孩子,就算他们很少关心身边的人,身边的人生病受伤、伤心生气,她都毫无反应;对与周围发生的事情也毫不在意,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可能谁也不会觉得她行为异常,更不会觉得有必要指点她改正,但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孩子这样的反应可能会导致进入学龄期后(一年级以后)出现行为问题。这个发现来自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以确定不同类型的儿童早期问题。
该研究数据收集于家长,记录孩子3岁的时候和6岁的时候,家长应根据记录填写子女的行为调查问卷,而孩子也应完成配合研究的六项任务。这项研究确定了三种类型的早期行为问题,在3岁时,(1)对立的行为,(2)多动症的行为,(3)冷酷而理性的行为。
毫无疑问,孩子的父母将多动症的行为加以重点关注,并尝试采用各种方式去改善孩子的多动症行为。更多关于多动症行为的信息,可以了解《如何确定多动症》《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治疗考虑的问题》等相关文章。对于对立的行为,家长报告说:“他们的孩子常常生气、沮丧并且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
而对于学龄前儿童有“冷酷而理性的行为”,则是指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较少的同情心,并且几乎不会感到内疚,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并不完善。
面对这样的孩子,有些父母感到恼怒和害怕,觉得小小孩子如此“心计”;有些父母会误以为孩子是冷静、成熟;有些父母自身也比较冷漠,对孩子的这种表现不以为意。
事实上,孩子无情和冷静的行为可能是最危险的,需要及时治疗。一个从小就无情、冷酷而理性的人,往往对他人没有情感,难以理解别人,也不会在乎别人的喜怒哀乐,有的时候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因此,家长要及时看出孩子的行为问题,要专注于孩子的情感引导,让他们试着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的感情,成为一个有情感的、内心有爱的人。
广州儿童心理咨询提醒:学前期(3—7岁)的孩子们正处于快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中,这个阶段是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行为准则的重要时刻。因此,在这个阶段父母、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也要注意孩子的行为问题,虽然这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干预措施,会有一些难度,但如果不进行干涉,孩子的行为问题会一直伴随他上学,直到成人,成为一个具有攻击性和暴力的青少年或成年人。
文章出自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上海闵行区启英幼儿园:举办2至6岁幼儿的早期教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