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换名片背景图

怎么换名片背景图

连茂勋 2025-09-22 硬件 2 次浏览 0个评论

  

  记得十几年前,当得知笔者即将来南京上学时,邻居大娘艳羡地问能不能看到南京长江大桥。这位住在农村里、从未去过城市的大娘却能说出南京长江大桥,颇令笔者吃惊。而笔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记忆仅存于那篇经典的小学语文课本里,与之同步存在的是老师一句“背诵下不这篇课文不许回家吃饭”的铁律。2006年,外地亲戚来南京玩,第一个想来的景点便是南京长江大桥。

  每当节假日,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两侧总是停满了全国各地牌照的汽车和成群结队拍照的人,他们以中年和老年人居多,听过大桥、用过大桥牌的生活用品,这次又来到了心向往之的地方,从他们带着皱纹的笑脸里,我看到了自豪、激动、圆满、回忆和憧憬,在他们眼中,南京长江大桥从来都不只是一座桥,而是一个时代的丰碑。

——题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他发起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

  

  (图片由鲁安东提供)

  解读:大桥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时光流逝,大桥岿然不动,横亘长江,望大江东去,而人们对于大桥的过往记忆却逐渐的模糊。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这位海归博士、70后的南京人想重拾人们对大桥的记忆,于是,他发起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9月8日,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古朴的“庚”字楼里,龙虎网记者见到了鲁安东教授,听他聊聊大桥的记忆计划。

  鲁教授的叙述不是从大桥本身、而是从大桥所代表的符号说起——这座1968年建成的、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公铁两用桥一出生便“与众不同”,建成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成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志。70年代, 大桥开始作为一种符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它大量地出现在各种生活用品上,“润物细无声”地潜入人们的生活中,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起床,从绣有“大桥”图案的被子里出来,穿上“大桥”鞋,用印有“大桥”的脸盆洗脸,用梳柄带有“大桥”图案的梳子梳头,抹上“大桥”牌雪花膏,骑着“大桥”牌自行车出门——鲁安东描述着这样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情景,试图还原出70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照。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还是一个符号、一个文化现象,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同时又如此大程度地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建筑,从建成后它便与每一个中国人都发生了关系。”鲁安东说,“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大桥在不同年代与中国人的关系也是微妙的。”

  

  在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拒绝为中国提供钢铁的国际背景下,6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成为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符号,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鲁安东认为这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原始意义。“在70年代,大家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在今天我们可以借助视觉语言和符号表达,但在当时只有大桥,它的形象和美好的寓意可以承载人们不同的需求。”在鲁安东看来, “大桥”的形象从70年代开始进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天天上头条”。这种形象通过图像进行传播,家喻户晓,图像的载体则是各种各样的日常物品,“有的甚至是蚊帐钩子上,都有大桥图案。”

  

  大桥是新中国向世界展示国家建设成就的窗口,在国外它的知名度也高的让人“惊掉下巴”,龙虎网记者在鲁安东的工作室里就看到了来自东德的旧挂历。“我曾跟我的导师聊起我的这个计划,导师说‘哦,是那座桥’,我跟很多老外聊,他们也都知道这个桥,他们知道的概率比你想象的要高的多”。

  

怎么换名片背景图

  来自东德的旧挂历(图片由鲁安东提供)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大桥的形象从日常生活用品的表达上慢慢退去,它最本质的功能——交通功能开始浮现出来。到了90年代,中国、南京的名片越来越多,大桥也变成了众多名片的其中之一,大桥的“唯一性”被稀释了。但人与大桥的关系并没有断裂,每个人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一张与大桥的合影,有的合影里的大桥并非是大桥的实物,而是照相馆里的背景图像,这些不同的合影共同呈现出了人人与大桥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

  复兴:寻找大桥的内涵

怎么换名片背景图

  鲁安东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将围绕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纪念,开展记忆征集、艺术创作、文创展览等,这个计划将从2016年持续到2018年。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本质是复兴,我们想要挖掘、寻找到大桥有过的内涵,”鲁安东说,“大桥曾经有过巨大的意义,只是它的意义在当代被遗忘和消减,它需要的是再连接,我们应该对它的过去进行重新解读,复兴它有过的意义。”从城市地标的角度出发,鲁安东认为南京长江大桥与南京其他新建的或是在建的地标有着本质的不同,“城市地标应该有它的底蕴和内涵,绝大多数的城市地标所面临的问题是,徒有形象上的视觉效果,但却没有足够的内涵被承载。”

  

  除了谈到大桥可以成为南京的城市地标外,这位建筑学教授饶有兴致地跟记者说起起桥头堡来,他认为桥头堡也是地标性的。“我前几天拜访了大桥桥头堡的建筑设计者钟训正院士,钟老说他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把桥头堡当桥来设计,而是当建筑来设计的,他希望桥头堡能够与引桥、主桥不一样,远看像桥,近看像建筑,人在桥头堡旁,应该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在桥上,而是在建筑里。”

  地标需要有深刻的内涵,因此鲁安东认为大桥是幸运的,因为大桥有着足够底蕴的积淀。全国人民用了十几、二十几年时间去认识它、消化它,每天跟它发生关系,这使它成为了记忆的载体。

  对于大桥的内涵复兴,他希望能在一个严肃的态度指导下,解读大桥当时的意义并对其进行当代化的创意创作,以适应当代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鲁安东相信,大桥完全可能变成一个世界级的地标。

  

  传承:让记忆在互动中传递

  把南桥头堡改造成一座垂直美术馆,在大桥南堡公园打造“大桥之家”……这是鲁安东对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的设想。“大桥之家”是他一个新奇的设想,由“影像之家”、“日常之家”、“艺术之家”、“梦想之家”、“细节之家”、“人人之家”组成。“计划收集20多种不同身份的、有代表性的人的记忆,我们将为记忆提供容器,容器有大有小,有的可能是一个20平米的房子,里面贴满照片,有的也可能就是一个音箱,来播放声音”。鲁安东希望用这种方式,将南堡公园变成一个全国人民记忆的驿站,唤起人们的一种记忆和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果一个人看到了不属于自己的记忆,他也可以产生不同的体验,‘哦,原来别人的记忆、情感是这样的’。”

  

  在70年代,大家在同一个位置与大桥合影的概率很高,鲁安东设想在“大桥之家”展示在同一个角度拍照的不同人的照片,并增设一个互动环节,进行情景还原,让其他人也能感受到,当时几万人自发地,不约而同地在这个地方拍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对大桥的记忆多半是属于“80后”之前的人,那对于“90后”“00后”来说,如何能够让记忆与他们发生关系?“很多的照片下有二维码,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看到照片主人的影像,获知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年轻人在参与时将获得不一样的体验趣味,通过这样的体验,记忆就可以被传递给他们。”

  

  目前,“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项目正有序推进,对于近期项目进展,鲁安东说计划在10月中旬,将在南堡公园里做一些主题性活动和展览。

  来源:浦口论坛

  

合作推广请联系:025-57700115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怎么换名片背景图》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