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文/东风夜 播/晨诵无声
一日,听一设计师朋友胡扯,因为我不懂设计,自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敢有什么非议,但席间他有一句看似武断的论断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设计的基础是把轮廓做好看,没有好看的轮廓,什么都是胡扯。
他还给我找例证,从商标说到建筑,又从真人说到动漫,等一下,动漫?这个我略知一二:“你说的还有点道理嘛,那些经典的动漫人物确实是看轮廓就看得出他是谁。”
“那当然,你以为我在胡说吗?”他又说,“像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陈幼坚,他给客户做标志设计,一开始就给黑白稿,而黑白稿看的就是轮廓设计,有了好的轮廓设计,颜色一类的……”
之后,他又拉拉杂杂说了一些不知对不对的东西,我没细听,我在想小说能不能套用这个武断的论断:
小说的基础是把轮廓搭好,一流的小说有一流的轮廓。
我想了想,至少《神曲》是符合这个论断的,《神曲》的轮廓很简单:
35岁的但丁(但丁是以第一人称写《神曲》的)在森林里迷了路,遇到狮、豹、狼三头猛兽。贝雅特丽齐看到了,就去求圣母玛利亚,于是圣母玛利亚派罗马诗人维吉尔去帮助但丁。
之后,但丁就在维吉尔的帮助下游历地狱、炼狱,但在炼狱之后,维吉尔说他不能再做带路党了,于是带但丁见识天堂的重任就交给了贝雅特丽齐,而游历完天堂,整本书也就结束了。
别看这本书的轮廓简单,但这个轮廓是一流的:
为什么圣母玛丽亚会派维吉尔去帮助但丁?维吉尔是罗马诗人,连基督徒都算不上,他有什么资格带但丁游历地狱、炼狱?
最后的天堂又为什么要由贝雅特丽齐带领参观?贝雅特丽齐是谁,她凭什么能承担这个使命?
想明白这几个问题,就明白了《神曲》的大轮廓牛在哪。
本来,作为一个13、14世纪的人,他们信起基督教来都是借由教会,要救赎、要去往天堂,应该经过教会或者教皇才对,但是但丁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教皇不是权威,他在《神曲》里直接把教皇扔进了地狱。
他心中的天堂之路是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带领他走过的。维吉尔是罗马诗人,代表了知识,贝雅特丽齐是但丁心中的女神(不是神仙的意思,是默默爱恋的那种女神),代表了爱,也就是说但丁的天堂之路=知识+爱。而从故事的安排上,我们还可以猜想,也许但丁心中爱比知识可能更重要一点。
这就和几百年后罗素的观点很像了: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的刺激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
……
虽然爱与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爱是更基本的,因为它会引导智慧的人寻求知识,以便找到如何为自己所爱的人造福的方法。
现在,我们看到了《神曲》的轮廓,虽然我们还是不懂三行连环体、七宗罪、九重天,但只是凭着这个轮廓,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恩格斯的那段名言: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凭着一部《神曲》,但丁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适合成人读的小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