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点击蓝字关注哦!
即便
没有袅袅香火,没有佛像僧众,也依然不影响它“国宝”级寺庙的称号。是的,这就是华林寺——位于福州最繁华的华林路78号、福建省政府大院东侧的一座千年古刹。今天,让我们换一种打开方式,解读这座不一样的寺庙。
华林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距今1053年。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仅存大殿木构建筑部分,全部是宋代遗构。其构架形式,兼具唐宋风格,在宋代木构建筑本来就保存很少的南方地区,尤显珍贵,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也因此,华林寺被称为“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寺庙木建筑”,也是福州最早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
史载,时任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护佑,拆卸闽王宫殿,利用拆下的材料,在屏山南麓建成“越山吉祥禅院”。明正统九年(1444年),禅院受御赐匾额“华林寺”,沿用至今。
有专家考证,华林寺彼时建有文昌祠、普陀岩、正殿等,正殿之后还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师殿,都以福州三山之一的屏山为靠背。此后,又建造数座禅院,规模十分宏大。有诗为证:“城里三山于簇寺,夜来七塔万枝灯”。
华林寺修复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木质建筑进行多次修缮。“华林寺之所以是建筑界的奇迹,还因为在千年风雨中,18根柱子,只换掉一根,剩下被蛀空的选择了化学灌浆的方式,保持了华林寺的木质特性。”
导游还提到,那些在上世纪60年代被损毁的神像,不再复原,只在上世纪80年代大修时,由清华大学设计,按仿宋风格补建了山门、左右配殿、回廊等,周以红墙。后因华林路拓宽,恢复法堂的计划被搁浅。现在的大殿部分,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椽,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18根殿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栱支撑。
大殿建造手法在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经中日专家学者考证,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的“大佛样”建筑风格影响颇大,也许正因此,才有不少日本学者、游客慕名来参观。
没有繁复华丽的装饰彩绘,也不同于明清古建筑的翘角飞檐,华林寺散发着古朴庄严的雄浑苍茫之气。行走在空荡的古刹,穿越千年时光,依旧能品出当年匠人的用心和创新。
大殿正中,摆着一座按1:20比例设计的模型,其用材全部取自大殿重修时换下的千年前的废旧木构件,意义不凡且十分珍贵。不少重修时被替换下来的木、石构件古物,也陈列殿内,供人近距离参观。小编还偶遇正收集资料准备写书的宁德市文化局一退休领导,一张木凳一把笔,正认真抄写殿内文字。他说亲手写下的字,才会记忆深刻。
游走于清时回廊,这里不仅有福州古民居建筑的图片简介,如果运气好,还能发现一些当年的御书残碑,比如宋高宗御书“越山”、“環峰”石刻,还有南宋名臣张浚的读书处“絶學寮”等等。
大殿外广场,东西两侧,还有两处古迹。一是刻着“古饮马泉”的古井,相传是闽越王饮马泉的古迹。另一处是围成圆圈的一组石块。小编数了数,正好九块,每块高约六七十厘米,其中一块石头上刻着“防虞”二字,石上可见凹槽,据称是1992年福州城隍庙附近的出土文物,后暂存于华林寺存放。因“防虞”有防备不虞之患的说法,考古专家推测可能是古代消防的器物。
“参差兰若香分径,高下松根翠作梯。只惜梅花飞欲尽,不知春色在桃溪。”明代著名学者、诗人,福州闽侯洪塘人曹学佺,曾在诗作《华林寺看梅》中描绘了华林寺内的冬日梅景。小编在华林寺里没赏到梅花,却在走出山门时,回眸间发现省政府大院的几枝红梅斜倚寺院红墙,平添春色。
编辑 | 福州长安网《政务新媒体》陈夏澜
来源:家在鼓楼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纪信祠又称城隍庙后土皇地神像黑龙爷人祖爷老天爷图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