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当下语文课堂,虽说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合作等,但教师强势主导、学生主体强化,看似热闹,实则低效。一般认为:教师主导是学生主体的前提,教师要依凭自己的专业能力,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并把学生主体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选录两位专家的相关论述,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认知的共鸣,也或许我们有着不一样的声音。
孙绍振:
主体性作为一种哲学话语,旨在人的精神的自由创造,阅读主体性的真谛,乃是不受潜在成规约束的、对文本深层独特的发现,绝对不是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信口开河。
要有独立的主体性思考,就得具体分析,提不出问题就无法唤醒主体。学有学的主体性,教有教的主体性。对话的前提是双方均具主体性,回避、抹杀教师主体性,导致教师主体性缺失,甚至变成零主体,教师就不能不成为学生的尾巴,学生主体性也就不能不落空。学生的主体性是自发的、感性的、潜在的,教师的主体性则是自觉的、理性的、专业的、自觉的,从学养的意义上说,二者并不平等。平等对话是人格的平等,并不是专业修养的平等。教师主体的任务乃是以自觉主体性主导对话,把学生自发的、潜在的、感性的主体提高到自觉的、理性的高度。
吴桐祯:
什么是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前者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后者指接受指导亲自去体验实践。凡是该由学生亲力亲为的,均要由学生自己去做。
是否需要借助外力导入?学生自读时是没有人给他们导入的。既然教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读,那么为何要不顾学生自读时的实际情况,篇篇课文都费很大的精力去设计导入方案,然后再去导入新课呢?这样做的后果不正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依赖性吗?这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矛盾的。阅读乃是一种主动获取的心理活动,阅读者常以其所知推其所未知。让学生每次读到一篇新课文的题目时进行番“阅读期待”,读完课文后再把自己的期待与课文实际内容对比一下,看看孰优孰劣,并记录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这种符合自读真实、切合阅读实际的做法,不仅能增长写作经验,更能增加阅读发现、提升阅读效果。
能否在学生阅读时插入问题?从阅读的本质和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目的出发,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读,不要用任何形式包括“提问”来干扰学生。阅读的本质是获取意义并将所获取的意义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主体言语,因此阅读时要让学生独立认知、分析、理解,获得阅读成果。阅读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就无法真正练出自读的本领。当然,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不一定能保证他们不读错,重要的是保证他们的独立思考。学生有独立思考之后再接受别人的肯定或否定,对他们来说都会更有帮助。
能否让学生用读课文回答问题?教学所有的课文,都应该先让学生分析概括出意义,还应该让他们说出其中的根据。“对号入座”式的阅读,既违反了阅读是从课文中获取意义这一本质(只让学生读了课文而没有分析概括课文的含义),而且回答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智力价值不高。如果是让学生既读课文又说出写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才既有深度,又锻炼了分析概括能力。
如何对待教科书的课文提示?很多教科书的“课文提示”不是针对培养自学能力的教学编写的。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告诉学生:自读时不要先看“课文提示”,待到自己读完课文得出自学成果之后再看,把“自学成果”和“课文提示”对照一下,可互见长短,弥补不足。如果学生先看了,就可能被牵头鼻子走,而去“对号入座”式地回答。这样虽省了力气,却耽误了思维锻炼。
责任编辑:尚忆记忆力训练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微信挂圈会不会犯法》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