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思月情怀源远流长,举头望月怀远,低头叹月低吟,望月情怀和思归之情一直都密不可分,被紧紧糅合在一起。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国人的这种家国情怀,家园情结,家庭观念强烈,而月亮更是中国人思家情怀的寄托。比起阳光的耀眼夺目,光芒足以灼伤他人,月光要显得温柔缱绻得多,在深夜的孤影徘徊中,月亮总是可以引发蕴藏在心的情愫,让那些被白日的喧嚣压制住的情感得以有一个缺口迸发。
天涯游子,羁旅在外,那轮圆月便是思念的牵绊和渴盼。小时候读杜子美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纯粹觉得词句优美意境美好,却没有深入体会诗句背后蕴含的无奈和伤情,因为不曾体会,理解而无法感同身受,感情终究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自我体会。林清玄的散文中曾经提到了一首歌,寥寥几句话道尽了对故乡,对家的思情,将这种家国情结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没有听过,但是这几句歌词却影响深刻。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古老的中国没有哀歌
哀歌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没有哀歌
哀歌是给不回家的人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中国人对家的眷恋都可见一斑,那种候鸟归巢落叶归根的情结更是深深的扎根于华夏的文化和传统中。譬如我们熟悉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是中国人思情团圆的牵系。中秋一词最早起源于《周礼》,根据我国历法,农历八月十五,在一年秋天的中旬,故称:“中秋,”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兴盛于宋朝,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象征着团圆欢聚。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所有人都能长久合欢,千里共婵娟,不诉离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