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12月25日刊文《“绰号”见“民心”》指出,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足以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文章强调,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便可管中窥豹、顺藤摸瓜,进而查明就里,惩腐肃贪。如此,方能及时表彰优秀干部,惩处贪腐官员。(12月26日 河南商报)
被人起绰号的事情在日常当中常见,虽然说,给人起绰号并非值得提倡,但是,从绰号的另一面,却能够看到某个人的做人、做事风格,特别是一些官员被当地人风传的绰号,更是能够表现出社会的风评的一面。原先在四川省省委副书记岗位上的李春城,因为上任以后开始大兴土木,搞到不少城市开始大拆大建,一时间,到处都是拆迁景象,李春城也被当地人以“李拆城”之名冠之;又比如季建业在担任南京市市长的时候,“喜欢”开挖当地马路,南京市因此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到处是堵车的一段时间,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不便,因为遍地开挖马路,而且集中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当地人认为是有些过火,季建业也被戴上了一个“季挖挖”的绰号。有句话说“人心向背”,人心是否会向背,其实身为当地的领导干部,不用去刻意地做宣传,也不用刻意的高调,其所作所为很快就能够被当地人所总结出来,而且,有的总结还非常的精确,而这种精确又往往会体现在绰号这件事上。官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仅只是在其单位里有影响,特别是手中掌握当地领导权力的干部,说了什么话,特别是做了什么事情,都会牢牢的印记在当地人的印象当中。有的绰号在人们的口耳相传里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秘密,而有趣的是,很多情况下,除了当事人不知道,似乎人人都知道。所谓人过留名,大概指的就是这么个意思。要当好的干部,还是要当不好的干部,或者是平平庸庸,甚至是大行贪腐和歪风之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能力,给当地人做了多少事情,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实这些不仅仅是反映在当下,而且即便是在离职以后,仍然会给当地群众带来长久的评论和影响。领导做事情,不光是要顾及到自己,而且还要顾及到自己的风评。须知,自身的一言一行,是否脚踏实地,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莫大的,须用心和谨慎才是。
[作者:逗比的写作者]
[编辑:胡晓红]
[来源:张家界评论]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调研领导时,对领导的评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