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近日下发,后续也一定有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战略怎么定?路径怎么走?依然是模糊的。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诸多三农政策文件每年都大批量的下发,然而农业农村的发展向好形势却依然极为缓慢,伴随着政策文件而投入的大量国家政策扶持资金,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推动农业农村进步繁荣和农民共富的预期目标。
来自部委层面的各类名目繁多的专项涉农政策文件大批量、高密度下发到各省,却收效甚微,时间过去了,国家的资金也没少投入,地方政府也耗费了大量的管理精力,工农差距、商农差距反而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的凋敝反而在加剧,这是为什么?今天,是不是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
是政策制定有问题?
还是执行落实有问题?
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大量政策性惠农文件下发却没能创造出预期的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核心的问题归结于理论创新遭遇肠梗阻、中央高层的新理念还在中南海的围墙里,部委层面讲的是新理念,执行的却是是旧理论。体制创新虽然在今年的1号文件当中被列为根本途径,但不仅缺乏正确的前瞻理论指导,甚至反而还在被旧理论指导下的新政策限制着……让基层怎么创新出来?
农业农村改革陷入极为尴尬的持续空转状态。
理论不创新,思想继续僵化,不能将中央高层的新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执行的新理论和新战略、新模式、新路径,就没有“抓手”去实现新理念。大量的国家政策性资源和资金资源就不能发挥出预期的政策效能,走老路又怎能到新地方?
体制不创新,就不能更好地积聚多重先进生产力要素,没有多重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叠加,又怎么能创造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新理念发布快两年了,对工商资本务农,政策仍然禁锢,仍然因噎废食,仍然不能即积极鼓励又严格约束……
不能举全国之力积聚最广泛的创新创造要素,我们拿什么去建设新农业与新农村?拿什么与全球强大农业竞争对手比肩?拿什么带动农民阶层共富?拿什么去创造新旧动能转换?
没有世界一流的农工商跨界社会企业家和承担农村社会发展责任的农业和农村建设的企业化集团组织,中国农业又如何能够完成农业生态化变革和产业化、资本化崛起?中国农村有如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繁荣?
凭什么说资本到农村去一定与农民争利?凭什么说资本的属性一定是贪婪的?君不见,当今全球创新创造的所有前沿领域都有资本推手,君不见,今天有很多资本表现让当年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学说大跌眼镜?
君不知,“疏”永远比“堵”更有效!
君不知,造一部快车,也一定要修一条轨道,让快车在轨道上跑!
拨洗澡水,把孩子也拨出去的逻辑,至今还是很多政策制定的理论逻辑……五大发展理念犹如云彩在天上飘着,地上就还是没有路。这种状态不打破,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还会继续徘徊难以突破。
关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的通知
农办计〔2017〕29号
各省(区、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畜牧、渔业(局、委)、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财务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决定组织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重合区为优先支持区域,以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持重点,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导向和撬动作用,引导集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模化种养基地,发展加工和流通,开展品牌创建与营销,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上中下游一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共享均衡利润,探索农业全产业链再造新模式,为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树范例、激活力。
(二)基本原则。
全链统筹,主攻关键。聚焦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链条,按照全链统筹、融合发展的要求,主攻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着力培育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
多元主体,协同开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撬动作用,创新投入方式和建设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调动农民积极性,参与全产业链开发,推进产业链各环节有机衔接、共享发展成果。
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突出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导向,发展绿色产业,创设绿色政策,推广绿色模式,实现节本增效、环境友好,推动形成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方式。
奖优罚劣,激励竞争。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健全竞争立项等市场机制,实现择优选项。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完善奖惩政策,强化过程监督,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主要目标。通过4年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每个全产业链开发示范区在原有基础上基本建成1—2条区域优势显著的农业全产业链条,培育形成1—2个区域农业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业比重提高50%以上,农业全产业链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产业融合机制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更加多元,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增值收益不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高产高效生态示范基地建设。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集中连片、生态循环的种养业示范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开发原料供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现代化种苗繁育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养殖池塘、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设施、生产附属配套设施及相关仪器设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基地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等。探索农民股份合作新机制,引导建立与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
(二)农产品产后初加工。围绕农产品产后减损增收、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聚焦分类分拣、分等分级等关键环节,建设商品化处理全产业链条,重点支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善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以及购置运输、称重、检化验、污水处理等辅助仪器设备,强化产后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促进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做实做强产业链、价值链和产品链,实现农产品产后优质优价与产业提质增效。
(三)田头贮藏设施建设。着眼于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田头收贮设施,购置收贮及处理设备,其中,收贮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气调库、预冷库、低温库、贮藏窖、原料堆场、窖池、成品堆场等内容,以及设备购置安装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收贮设备主要包括收获、捡拾、打捆、运输、粉碎、压块、裹包、称重、装卸等机械设备,升级改造一批已建成的田头贮藏设施,提升产后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
(四)品牌营销服务。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现代流通新业态,探索创新服务农业生产营销新方式。支持流通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引导经销商和经纪人向实体化、规模化、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建设产地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和运营机制。支持以优势企业、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五)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全产业开发创新示范任务,推进产业链多元主体参与,共享发展成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
三、实施范围
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单位,各省(自治区)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示范名单,每省(区、市)确定1-2个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名额。所选区域必须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或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所在县(市、区),优先支持既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又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所在地的39个县(市、区)或垦区(名单见附件)。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区、市)要围绕总体思路与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筛选确定开展全产业链开发的县(市、区),及时制定省级实施方案,于2017年7月15日前报送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备案。开展创新示范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进度安排、监督考核、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完善运行机制,确保任务落实。
(二)加大支持力度。地方农业部门、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要加强工作衔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地方项目、部门项目等渠道,积极支持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同时,积极统筹整合各渠道涉农财政资金,支持创新示范区内的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建设。加强绩效考核,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中央财政资金分配将向全产业链开发工作积极性高、成效突出的地区倾斜。
(三)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有关地方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建设。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为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各地要通过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培育符合要求的贷款主体,为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建设提供便利。
(四)强化指导服务。各级农业与财政(农发)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过程管理和工作督导,建立对口指导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跟踪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情况,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存在问题,适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取得预期成效。
(五)加强典型宣传。各地要加大对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送工作简报、发展动态等宣传信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典型案例剖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塑造一批范例与样板。
附件:优先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39个县(区)或垦区名单
农业部办公厅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7年6月15日
附 件:
优先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工作39个县(区)或垦区名单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市顺义区、北京市通州区、
天津市西青区、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内蒙古达拉特旗、
辽宁省鞍山海城市、辽宁省朝阳凌源市、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
黑龙江农垦七星农场、黑龙江农垦宝泉岭农场、
上海市金山区、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
安徽省铜陵市、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
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湖北省襄阳枣阳市、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
重庆市潼南区、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
贵州省兴义市、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青海省互助县、
宁夏垦区。
原
创
热
文
大界三农||共融,才能共荣
摘要:创联新农业智库认为:要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必须打开僵化教条理论的束缚,必须在理论上重新认识农民群体在未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不能动摇的利益优先地位与难以独立承担创新创造主体责任之间的辨证关系,进而将“城乡共融、农工商共融”的体制化融合,作为打开“三农”战略迷茫突破口的首要创新。
摘要:我国粮食产业格局的新拐点已客观呈现,三大主粮全面超储,粮食战略必须前曕。面临新拐点,绝不能再继续僵化、继续被动,“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体系当以前瞻性的战略统筹驾驭这个新拐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应当尽快调整和跃升,必须从单纯保障总量供给向总量平衡、品种均衡、农业比较收益和农业生态的多维均衡保障转变。而且要快!要加速!
大界三农 ||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和主攻方向
摘要:创联新农业智库的“新农十三观”,是中国农业理论界第一个深度贯穿“五大发展理念”核心内涵并完整转换出战略、模式、路径的重大创造性、前瞻性理论体系,可操作、可执行,适合国情、农情,对落实新理念推动农业农村变革,具有战略引领和模式落地的重大价值。对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力!
↑↑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关注“新企农人”顶层设计理论,关注中国农业必须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
创联新农业智库
创联新农业智库(ID gh_889bd925e3ac)
以突破性创新、体制性联合为宗旨
由国内首家民营体制的
专注于主粮农业软科学研究的
黑龙江创联新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中心
谋篇立撰
来自民间的新农业顶层设计思想原创
以民间智库的独立价值取向
从文化、组织、科技、资本、生态的多维视角
看清农业,看懂农民,看透农村
思想独立,原创真知,灼成睿见
“新企农人”战略打造中国农业航母集群
推动创建农牧城建一体化大型农业集团
是提高中国主粮农业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是亿万农民实现体制性富裕的共享大道
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
资源汇聚、价值叠加、创新突破
大企业家下乡
彰显国家情怀、社会责任、商业智慧
破解“三农”协调发展多重矛盾
需要造就一大批农工商跨界社会企业家
关注“创联新农业智库”公众号
关注主粮农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
最前沿突破性创新理论
创联新农业智库
0451-84865586
企业官网:https://www.clxnyzk.com
投稿?联络邮箱:clzk1111@163.com
▼点这里,更多新农良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湖北荆门氯仿化学式CHCl3有机合成原料规格齐全视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