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爱看抗战剧了,这一切都是“抗日神剧”惹的祸,手撕鬼子将那一段峥嵘岁月演绎成了一个笑话。结果是各种吐槽和恶搞遍地开花,抗战剧成了段子手信手拈来的一个个段子。
于是呼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年轻一代在恶搞中忘却了那样一段历史,对于前辈先烈们的血汗逐渐无感。然而由腾讯新闻制作的抗战纪录片却用数据否认了这个事实,抗战纪录片《坚忍》的点击已经破亿。
神剧让年轻观众远离历史
无论是影视圈还是创业圈抑或是整个社会,一股重噱头轻实干的风潮正在袭卷,为了博得眼球各种炒作层出不穷。而在抗战剧日渐势微的今天,一众编剧更是快将抗战剧写成了仙侠大片,各种低俗桥段也是频频出现。
抗战剧最先是荒诞然后是低俗,让本来就不喜说教的年轻人逐渐厌烦,于是年轻人不自觉的逃离了这段历史,更多的还是逃离“抗日神剧”的洗脑。年轻人不是不爱回顾历史,而是反感被荒诞化的历史。
为了重新唤起大国民族的记忆,也为了让年轻一代有机会看到一个更真实的历史,同时为了迎接抗战纪念70周年,腾讯新闻制作了一档纪录片《坚忍》,通过主持人解说、场景还原以及二维动画的方式,多维度立体化的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历史画面来。
《坚忍》的首播集从修建公路开始,通过修路这一看似平常的事情说起,分析了当时中国军阀割据的政治形态,阐明了公路运输对于抗战的重要性,同时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影视剧当中所展现出来的蒋委员长。
针对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殚思竭虑废尽心思,一方面要让割据一方的各路军阀同意南京国民政府的修路方针,另一方面又要预防日本军方的横加阻拦。看似平常的修路工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国内国际政治力量的博弈场。而这一事件最终成为了桂粤两系军阀反叛的导火索。
年轻人需要更生动和更真实的历史
年轻人不爱看抗战片最大的一个原因,并不是因为年轻人不爱国或者对历史无感,而是因为缺少生动和真实的作品去观看。年轻人远离抗战剧的这段时间,正好是抗战剧变神剧的这样一段时间。
不爱看抗战神剧的年轻人心中,永远也不会忘了石光荣、李云龙以及余则成等经典形象,对于好的作品,年轻人是同样会买帐的。去年年底上映的《智取威虎山》也从侧面映证了艾瑞克的观点。而腾讯新闻出品的纪录片《坚忍》更是用点击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以抗战为背景的纪录片上线不过月余,视频点击已经破亿,FM有声电台也收获了破20万的收听量。说明只要有好的作品出现,年轻人一样是可以回归的。
多维度展现抗战背后的合纵连横
为了更生动和真实的反映那段历史,《坚忍》采用了多维度的叙事手法,从建筑、经济、外交、政治、文化以及博弈等多个维度展现了那样一段历史,在主持人娓娓道来中隐隐透出一股紧张的压迫感。
《坚忍》全片一共分12集,每集15分钟,由五位大咖串连12个主题,给我们展现了一段抗战背后的合纵连横。全片的重心更多的放在战场背后的博弈之间,通过各主题的前后互应展现了那个历史背景下的国内国际形势。
在桂粤两系军阀反叛并最终被镇压之后,蒋介石却并没有得胜之后的快感,为了安定国内政局,蒋介石反而亲自飞往广州先后邀请战败的李宗仁白崇禧谈话,对于桂粤两系勾结日军的事实却丝毫不谈。蒋介石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在大战来临之前可以保证国内的安定局势,不至于让这些地方实力派造成更大的内乱。
不久之后全国抗战爆发之后,为了制衡日军的侵略,国民政府又不得不寻求苏联在政治上的援助。然而这种援助无异于与虎谋皮,苏联另有其野心所在,苏联政府希望中日两国的战事永不休止,以确保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安全。为了不成为苏联的棋子,蒋介石最终不得不开始寻求美国的援助。
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的那段时间里,蒋介石一方面要协调全国军力作战,一方面又要实实预防军阀可能的叛乱,又要与美国政治力量进行博弈,在几方夹角之下的蒋介石也确实曾经做出一番努力。《坚忍》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对于蒋介石的私心做出过批判,但是对于其做出过的努力也毫不遮掩,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在合纵连横之间更加真实的蒋介石。
精心挑选的五位大咖
腾讯新闻出品的纪录片《坚忍》第一集就给我们扔了个重磅炸弹,由我们最熟悉的“周总理”为《坚忍》开讲。除了饰演周总理的刘劲,节目组还请来了经典影视剧《亮剑》中的国民党军官楚云飞的扮演者张光北。
刘威则是去年央视一套热播抗战剧《十送红军》中钟石发的扮演者,王新军则是抗战剧的老牌演员,五位主持当中最年轻的李光洁也是依靠《走向共和》而出道的。五位主持的挑选背后都有逻辑可循。
为了让《坚忍》能够被更多的观众所喜欢,节目组可以说费了不少心思,就连面向年轻观众的李光洁,也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在。其在《走向共和》当中依靠饰演光绪皇帝而出道,并在抗战剧《特殊使命》中出演过一个忍辱负重的地下党员。
浮燥之下的社会需要更多“坚忍”
“坚忍”之名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困难坚绝不放弃的精神,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样一种精神走完了艰难的抗战路,革命先烈们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在旧中国的基础上改天换地,留给了子孙后代一个新世界。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代代革命志士付出了许多努力,即便是在国民政府之中也不乏这样的仁者。黄郛正是这样一位为了国家不希牺牲自己,宁愿背负青史骂名也要挺身而出的大仁之士。
1933年春日军打进山海关,北平、天津面临失守之危,并最终可能造成整个华北失陷,引起全国政局动荡。为了保全全国政局,黄郛临危受命,开始了于日军的和谈。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任何一次和谈都会被掌握话语权的社会精英视为卖国行径。然而为了保全整个华北不失,黄郛不得不选择了担负起和谈重任。
毫不意外的情况出现了,黄郛很快被舆论斥责,而蒋介石又在紧要关头高唱大调,将自己与“和谈卖国”撇清关系,即令如此,黄郛依然顶着各方压力继续着和谈事宜。这种为了大局而背负千古骂名的“坚忍”精神,是值得后来人去学习和思考的。
而在眼下这个全民创业的洪流之中,很多人渐渐丢失了这样的精神,更多的人选择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面对一切,在浮燥中闹得一地鸡毛。每个人都在高唱利益最大化的理论,讲究价值交换,讲究人脉功利,很少有人会再去从“大我”的角度去思考了,更多的人是站在“小我”的位置上,为了个人的三分利而计算着。
借着抗战7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除了回顾历史,更多的还是需要反思。
面对先烈们留给我们的这个世界,这笔无形的遗产,我们究尽希望把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是在浮燥中继续前行,最终在路途中迷失方向,还是回顾历史找回属于这个民族的精神传统?
作者微信:iseric,同名公众号:艾瑞克自留地(ID:zwlp520),微博:@艾瑞克自留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微信怎样更换实名认证信息》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