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11点18分,陈云的手机再一次响了起来。挂掉电话,他连忙叫上同组的三个同事,冲向楼下的救护车。这是陈云当天上午的第四次“出诊”。
这位120急救医生一身白色制服,身材高大,脸上的汗珠还没被空调吹干,就又“风风火火”地出发了。日复一日,不管暴雪还是酷暑,他们的工作从无半点耽搁,也耽搁不得。
高温“三多”无假期
在芜湖市赭山路的一家医院病房里,陈云和其他几名医护人员把一名突发脑溢血的病人小心地抬到担架上。接下来,患者将会被转移到其他医院治疗。一路上,陈云和同事都关注着患者的变化情况,从出发到安全送达,差不多三十分钟。“患者只是转院,情况比较稳定,还算‘轻松’的。”陈云说,病人情况较严重时,一分一秒都是在跟死神赛跑。
陈云是芜湖市120急救中心城中站的一名急诊医生,今年38岁的他毕业于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五个年头。“电话一响,立马就得走。”陈云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最近天热,可以用‘三多’来形容——病人多、病种多、意外多,所以我们也就特别忙碌。”有时候,一趟车还没到目的地,下一趟的急诊地点就已经通知过来了,医生们连轴转,热了累了也必须坚持。
对此,陈云说:“我已经习惯了,这是我们的工作性质特殊决定的。前几天我还接到通知,高温时间段七八九三个月原则上不允许请假。本来还想带孩子出去旅行的,也只能先放一放了,天热保民生要紧。”
有摔伤有转院 120连轴转
在市120急救中心城中站的档案室里,记者看到,随着高温的持续,中暑、醉酒等意外事故增多,出车频率也明显增高。尤其是夜间,夏日人们休息得迟,凌晨一两点钟接到醉酒需要急救的电话很常见。最近的一页记录显示,从7月27日下午5点到7月28日早上8点,一共出车十九次,平均不到一小时就出车一次,而这仅仅是一个分站的数据。
当天,陈云值白班。他告诉记者,早上8点刚到岗就接到一个电话,仓津桥桥下有一位市民骑电瓶车在淤泥路段拐弯时滑倒,初步判断其腰部受伤,需要急救。陈云和同事立马赶了过去,根据市民的要求,将她送到了皖医二附院。
9点10分左右,又前往红梅新村,救治一位独居在家的老人。这位77岁的老爷子头天夜里入厕时摔倒,下肢可能骨折,因为不敢动,硬捱了一个晚上,次日子女回家才打的电话。好在老人伤情稳定,同样送到皖医二附院了。紧接着,救护车又从皖医二附院转运一位患者到市二院。等陈云终于能坐下来喝口水,已经过10点30分了。
人命关天 马虎不得
“最大的困难不是这个,关键是有时很难找到病人的确切位置。”陈云说,虽然天热辛苦了一点,但都没什么。最令人着急的是找不到病人的确切位置,“所以我们尽量让家属在比较容易辨识的地方接我们,这样节约抢救时间”。
陈云和同事们也经常白跑一趟,他们把这个叫做“空趟”。有很多患者疾病发病时表现比较明显,比如羊癫疯,家属紧张拨打了120,到现场往往患者情况已经缓解。更无奈的是被恶意戏弄,救护车到了指定的地点,对方却一再要求变更位置,再打电话过去已经关机。“可能是有人恶作剧吧。”这样被“骗”的经历不在少数,但接了电话,急救医生们照样整装出发。在陈云和同事们看来,这是人命关天的事,马虎不得。
当记者问到是否觉得辛苦时,他说,夏天出车频率比较高,容易疲劳,单位也配发了人丹、金银花茶等消暑用品。夜班时没得睡,一会一个电话。“这都是牢骚话,该我们做的我们还得做。”陈云最后笑着说。
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在出车
记者 程茜 实习生 闻娜娜 文 汪武 摄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广安救护车长途转运病人-担架车接送病人24小时待命视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