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是什么意思

前瞻是什么意思

赛芝英 2025-10-14 教程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前瞻是什么意思

  ◇本文转载自:湖畔大学

  ◇本文作者:曾鸣

  ◇责编:天翼小编整理编辑

  战略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拥有怎样的未来,而战略可不仅仅停留在纸面,停留在说说,更多的是实践,是执行力。

  -------曾鸣

  战略也好、管理也好,本质上有三个方面:一个是科学的一面,一个是艺术的一面,还有一个是手艺的一面。

  · 科学:其实商学院成立40年来,都是反复研究管理到底能不能作为一门科学存在,尽可能用科学的方法把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这是管理也好、战略也好科学的方面。科学讲的是普遍规律,背后有一些逻辑的推演,多了解这样的背景知识对你的决策肯定有帮助。

  · 艺术:企业家有很多天生的艺术在里面,有天马行空、特立独行,非常有创造力的部分,这是商学院没法教的。

  · 手艺:另外一部分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了,战略当中的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人做的事情,是经验的积累,只能言传身教,只能手把手的教、手把手的带,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肯定能学会的,但是另一方面学起来的成本和代价是很高的,因为它不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清楚的说得明白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累积和传承。

  

  科学的大家看书都可以明白,艺术的我也讲不了,所以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手艺方面的心得。

  ◆ ◆ ◆ ◆ ◆

  战略起什么作用?

  人的思维基本上是三维的,超过三维大概就思维不了,从三个角度切入。一个好的企业长远到底要什么?基业常青的企业需要什么?Mission还是Vision?

  >>>> 企业三基石——使命(Mission)

  Mission是大家熟悉的使命,我自己的体会是,一个真正好的企业一定有超越金钱之上的追求,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钱绝对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个好的企业来说,一个真正的企业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业的话,肯定要给大家自我成就感,一种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为什么要有使命感?本质上是解决跨位。什么叫组织?组织是一群人走到一起,完成任何一个单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走到一起,这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如果仅仅以钱作为存在的目的,用战略学的角度来说是没有差异化,因为钱是过于同质化的东西,没有差异化就没有办法吸引到更好、更不一般的人才。所以,使命感是一个企业非常重要的基石。

  >>>> 企业三基石——远见(Vision)

  Vision,很多人翻译为愿景,但愿景带着太多的个人意愿,我一般把它翻成远见,就是看未来的能力,对未来的预测、把握。能不能看到未来?未来在你面前能不能活生生的浮现出来?战略最重要的两个要求,一个是前瞻性,一个是差异化。

  前瞻性从何而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性的源头在于你对未来与众不同的判断,你比别人能够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来可能展现出来的状态。你能看到未来,自然就比别人走得更好。

  >>>> 企业三基石——组织(Organization)

  Mission解决的是人的问题,Vision解决的是事的问题,但是人和事怎么融在一起?怎么样的人才是合适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其实这就是组织。组织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正确的人、正确的事、正确的方法怎么有机融合在一起。把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的,就是执行力的核心。其实Who和What结合在一起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志同道合”,只有志同道合才有团队的可能性。方向不一样,方法不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志同道合的前提条件,就不可能成就一个好的团队。

  这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基业常青企业的三个基石,能做好一个算是一个好企业;能做好两个大概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三个能做好肯定是卓越的企业。三个方面环环相扣,不断融合,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才能够成就一个十几、二十年才会出现的卓越企业。

  战略到底在企业中起什么作用?战略不过是Vision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具象的表现,而Vision、Mission、Organization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否则战略就是一句空话。

  

前瞻是什么意思

  ◆ ◆ ◆ ◆ ◆

  战略的思考

  战略的思考,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什么叫战略思考;第二战略包括什么基本内容;第三是跟大家交流战略执行的心得体会。

  >>>> 前瞻与知止

  · 第一个想讲的是,战略是素质和思考能力。刚才讲到,战略思考,我自己觉得战略思考其实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其实只要是进入基层管理层的人,都要慢慢培养战略思考的能力。如果到了总监层面没有战略思考的能力,这个企业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的,因为中层管理人员承上启下,没有战略思考的能力就没有办法接住上面往下传的想法,也没有把下面的信息跟一线的很多情况进行提炼,用一个有效的方法往上传递。

  · 第二是战略思考当中最核心的是远见。Vision的能力,因为是前瞻性最重要的基础。成功人士的基本思考方法也是倒着推,因为方向都没有的情况下,所有的能量都是毫无意义的,能量和方向在一起才是作用率,战略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方向,给你一个方向感。

  讲得再大一点,Vision最核心的是什么?有一个词叫“知止”,“知止”是李嘉诚挂在他办公室的条幅。“止”就是停止,知道时候停下来,不要太贪,要知道停止。但是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下来?你为什么能够戒贪?其实,“止”应该是终点的意思,因为你知道终点,所以才知道这个路该怎么走,所以才知道可以不贪。把它具体化来讲,战略制定的要素是产业终极判断。

  >>>> 取势与取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你知道战略的大致方向,这是你的起点。下一步要决定的就是战略的路径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直线走是不可能的,没有企业可以走直线。

  我也不讲怎么选择具体的路径,我给大家讲常见的思考方法:你到底是取势还是取实?是落地为安还是能够构建一个大格局。战略很有意思的一点,永远是一个动态平衡,你一直寻找动态平衡。战略到了最后就是动态的平衡,找的就是一个度。所以,企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度”是一个动态平衡,“度”当中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节奏。

  阿里巴巴也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总结,总结出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发展节奏:“逢单出击、逢双修养”。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可能是“三年出击、三年修养”,这个节奏本身周期不一样,这些基本规律是我们这几年体会出来的。当你快速膨胀之后,一个要有沉淀下来消化吸收的过程,要不然就像我们看到的一些企业跑马圈地,满世界的圈,最后一个浪打回来一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快速往回倒,连停的间隙都没有。所以,节奏和度是非常关键的,而来源就是动态的平衡,在取势和取实中掌握动态平衡。

  >>>> 如何破局

  因为大家都想达到终点,而起点在那里,大家对未来有一个相对朦胧但是大方向比较清楚的情况下,第一圈的点是最关键的。

  马云跟我聊天的时候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了一张战略图之后,一定要找到一个地方是一刀捅进去就会流血的,闻到血腥味大家自然会冲上来,这张皮一定能被撕开,如果4、5个点都是拿小钉子敲,敲了3年下来没有一个点是敲破的,所有人都崩溃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一个点切入,把它做深做透,彻底的把这个桩打进去。

  李嘉诚第一次给长江CEO颁奖的时候说,他所有的多元化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一个绝对能够保证持续经营、稳定现金流的非常强大的主力,这是保险锁。在外面出了错,帮里面还可以帮你收拾,你还能喘过气来,没有那个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你有相对大的战略布局的时候,突破口是第一重要的。

  “眼高手低”,我是把它当作褒义词用的,立意一定要高,入手一定要低,这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结合。立意不高就没有格局,没有势成不了大器,入手不低你不可能有突破、有积累,都是虚的、空的。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心得,跟大家交流一下。

  

  ◆ ◆ ◆ ◆ ◆

  到底什么是战略?

  战略说白了非常简单,就是决定一个企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大舍才能大得。

  舍得本来就是一个佛家的词,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你想做什么事情?你的目标、理想是什么?外面有什么机会,什么事是可做的?不同的时候的确有不同的机会。对远见的讨论可以推导出哪些可测,哪些不可测,哪些可大做,哪些要小做。

  什么东西你能做?无论是资源、人还是组织建设的能力,哪些东西是你能做的?中间的小小交集就是你该做的,想做、可做、能做,这三个条件都符合,才是真正该做的,这就是你的战略。

  可不可做,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机会成本的判断。大部分的企业做投资决策的时候进行了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计算的是这个项目本身的净现值够不够高,这是财务的分析。战略分析的是为了追逐这个机会而放弃的另外的最大机会是什么。战略为什么难,是因为事后都没办法盖棺定论。事后你可能会觉得这件事情亏大了,抓住小兔子却放过了大山羊。

  如果你真正从战略布局的来想,想明白了支撑关系的话,对机会的判断就一定要想机会成本的概念。能做就是一个企业的能力,能做这方面同样也有两个动态的统一。

  

  ◆ ◆ ◆ ◆ ◆

  能力的培养

  另外我想讲的是能力的培养。一个企业的战略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跟战略相匹配的能力。这就造成了战略执行当中最难的一点——在战略还不能够明确是否正确的情况下,你要先投入资源去培养能力。

  >>>> 能力的培养需要资源和时间投入

  一方面可以说得极端一点,能力建设也就是人有多大胆就有多高产,组织能力没有天生的,组织能力是逐渐培养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可以根据战略目标培养人才,但反过来能力的培养是极耗资源和时间的,特别是时间。能力的培养是没有捷径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并不能万能的。

  >>>> 能力永远是相对的概念

  能力永远是相对的概念,自己做得好不好不算数,能不能比你最好的竞争对手做得好那才叫核心竞争力,才是差异化能力。大部分企业想的是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起来,挖两三个人组建小团队的确能把这件事情做起来,但是你做得并不好,更不可能当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格局越来越残酷,利润越来越低的时候,有限的能力不可能抵挡这个市场整合的时候强大的压力,所以能做一定是一个相对概念,做不到最好。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到淋漓尽致,而不是拼命的补短板,因为补短板是永远补不好、永远补不够的。如果在长处上可以做得淋漓尽致的话,其实是一美遮百丑,在很多方面能够有足够的回报。

  所以,这是我讲的两方面,一个是时间的积累,不是所有的能力都能培养出来;另一个是培养出来的能力够不够用是相对的。能力和想做、可做、能做三者的结合,就是一个企业该做的东西,“该做”是企业的战略。

  张瑞敏讲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这个事情30%的赞成可以赚大钱,60%、70%的人赞成可以赚小钱,90%、100%的人赞成,这个事情根本不值得做,你进去就要亏钱了。”就是这个道理,必须在战略不明确的情况下做大投入,这样情况下形成的能力才会比别人早、比别人好,别人才难追上你,这是资源投入的先行性。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信息哦~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前瞻是什么意思》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