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既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用具,也是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好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有“紫金不换,名墨难求”之说。
艺术与实用价值并存
墨锭不只是一种文具,而是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兼而有之,工匠在墨锭上绘制图案,镌刻诗文,使之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个性化的文化产品。
唐朝——祖敏、奚超、李廷珪等;明代皖南歙县——罗小华、程君房;明末清初的汪鸿渐、叶玄卿、程公瑜;晚清的四大制墨名家——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这些公认的名家所制的墨,目前的价格基本在百万元以上。
胡开文—把徽墨推向世界
徽墨集大成者
“胡开文”是清代四大家中的最后一家,也是徽墨业中集大成的一家,同时是把徽墨推向世界的第一家。《徽州胡开文》自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一七六五年)由徽州人胡天注创始以来,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荣誉奖章
一九一零年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一九一五年生产的《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 出并获金质奖章。全厂设有雕模、点烟、制墨、晾墨、打磨、描金等十多个生产工序和一个设备齐全的墨锭理化检测中心。集中了名家制作徽墨的全部技术设备和祖 传配方,拥有明清以来历代名家创作雕刻的珍贵墨模七千八百多个品种。
产品精美
产品采用纯桐油烟金、银箔、天然麝香等珍贵药材精制而成,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褪、掭笔不谬、入纸不晕之特点,是书写绘画等必不可少的工艺美术文化用品。
徽墨的传承与发展
歙县是徽墨、歙砚的发源地,千余年来素有墨都砚乡之称。2004年歙县被国家定为“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老胡开文墨厂和歙县工艺厂(安徽歙砚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传承工厂。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
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是中国目前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墨在收藏领域,多是在一定的小圈子里少量流传,许多藏家一俟购得喜欢的墨,多珍藏自赏,不会轻易转手出让。普通投资者可选择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新墨进行投资,但投资对象必须是名家上品。
由于近20年来用墨量骤减,绝大多数墨厂的产量剧降,因此上佳的新墨存世量愈来愈少,这反而凸显了量少价高的藏品市场规律,投资者不妨多个心眼予以关注,将这类新墨作为中线投资,相信它有广阔的升值潜力。
胡开文徽墨
最近十年以来,文房四宝中宣纸,老坑砚台都涨了几十倍,比宣纸,老坑砚台产量都小的徽墨相对涨幅比较小,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下面介绍三种由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徽墨↓↓
1
文革珍品徽墨
文革珍品徽墨为油烟墨,采用超细油烟和上乘牛皮、冰片、麝香、梅片等多种草药以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墨色如漆,亮无反光,墨韵丰富有神,掭笔不胶,运笔自如。气味芳香自然。是书画作品首选之品。
一套1两墨8锭,2两墨6锭,共14锭,是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在文革时期(1968---1972年)陆续生产,和胶均匀、墨色浓淡相宜,带有古朴淡远的馨香之气,是具有“质细、胶轻、色黑、声清”特点的好墨;个把墨锭呈松纹、皱皮纹、发丝状的蛇皮断纹。
以毛主席诗词和革命样板戏为主要题材,此墨为老胡开文墨厂三十年前清朝老墨模制作,存市量不足800套,无论书画应用或传世收藏都是绝佳极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
2
十大仙墨
十大仙墨为陈列墨,由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于上世纪70年代,适于观赏收藏。其墨模为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最早的模具,由清代同治年间保存至今,模具目前已无法使用,因此目前所剩的十大仙墨均为绝版珍品。
墨模雕工精细,制作出的人物立体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集清代绘画、书法、雕刻、墨法、漆器、镶嵌、装帧艺术成就于一体。
此套墨材质为上等超细松烟老墨,采用特细陈化松烟,经漂洗、筛选后和以上乘皮胶加多种名贵药香料,以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而成。
每套共十尊仙人,分别为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王母、寿星。墨高21.5cm左右,宽13-19cm不等,重量250-480克不等。
3
历史人物古墨
历史人物古墨最早为清代嘉庆年间制墨名家汪节庵制造,墨模为清代提画家吴采岩所绘,镌工技艺超群,全套八锭、一锭一人,选自战国时期至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公孙鞅、屈原、荀况、韩非子、秦始皇、周勃,曹操、诸葛亮。
此套墨产于1985年,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观赏价值,随着墨的存放岁月的增长更能体现其收藏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神像制作河南佛道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