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慧能(公元638—713年),本是一位文化水准不高的“獦獠”、樵夫,但他却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慧能在推动佛教中国化方面的贡献,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千古一人。
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记录被称作“经”,而一个宗派祖师的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在佛教史上六祖慧能大师是唯一的一个。
中国佛教史发展到慧能,经历了一场革新,这就是慧能“顿悟”说的提出。虽然在慧能以前就有佛家提出过“顿悟”,然而只是到了慧能才对“顿悟”赋予新的内容。
要了解慧能的“顿悟”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
普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此偈是依据法海本敦煌《坛经》抄录。其中“佛性常清净”于后来惠昕等本《坛经》则为“本来无一物”(后来这一偈语最为流行)。慧能的偈是针对神秀的偈而作。当时慧能和神秀同在安徽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弘忍门下,神秀在寺内为上座和尚,慧能在寺中为服劳役的行者。当时慧能和神秀都是响应弘忍的号召作偈的。神秀作偈先于慧能,他的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以上两首偈反映慧能禅学与神秀禅学之不同,即“顿悟”和“渐修”之不同。神秀求佛的途径仍不外传统的禅定,所谓“时时勤拂拭”,即是经过坐禅(禅定)获得智慧,坐禅时排除邪念如同拭去尘埃,以保持心性的清净。慧能则以“顿悟”取代“渐修”,否定禅定。他提出“佛性常清净”,认为佛性本来清净,没有尘埃沾染,从而否定求佛要有渐修即拂拭之功。慧能这个主张标志着中国佛教史上一场革新。
慧能皈依佛门后长期没有正式出家,他的顿悟体验也不是独自在深山里打坐时发生的,所以他提倡禅修要在世事上实践,他说:“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同上,三六)。后世改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般若品第二》),强调佛法与世间两者的相即不离的关系。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敦煌本《坛经》三六),认为不一定要远离尘世,深居庙宇,在家同样可以修行。还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疑问品第三》),认为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禅;要讲恩重义,孝顺父母,上下同情爱护。这是强调佛法、禅修不能脱离世间、人间,提倡在世间、人间修行。此说极大地缓解了在家与出家、入世与出世、佛教与世间的矛盾。
慧能的成功是他的个人人格特质与历史机遇相结合的结果,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有两点:其一,慧能从不迷信本本,而是珍惜和尊重实践经验,可以说,一部《坛经》就是慧能本人修持实践的真实写照和理论总结。
与隋唐佛教其他宗派创始人相比,这些人几乎都是饱学之士,唯独慧能是文化水准很低的樵夫;然而历史表明,在隋唐诸创宗者中,慧能的创新性最高,慧能禅宗的中国化特色最浓郁、影响最大、流传也最久,这是值得深思的。慧能采取肯定孝道的鲜明立场,吸取中华文化的人文教化成果,来调适、革新佛教,创立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他还提出一套禅修理论,弥补儒道文化的局限、空缺。如此,慧能禅宗才在中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济南放生协会微信号 jnfsxh 广结政商善缘 救护囹圄众生 弘扬生态佛学 为慈善市民祈福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六祖慧能简介六祖法宝禅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