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long long ago。
说准确了,发生在公元108年,距今1910年。
东汉王朝到这个时候,已经在下坡路上,内有权臣引发的动荡,外有羌族人暴动。
皇帝们当然是一蟹不如一蟹,此时实际上掌握大权的邓太后,在传统史家那里口碑不错。但明眼人早就看出,她的特点或者说卖点,是一面把很大的权力都交给自己那些没什么本事的兄弟叔伯,同时又做出严以律己的姿态,要求他们在生活品质上低调收敛。至于她自己,谁要是敢劝她把皇权还给皇帝,那是要被活活打成残骸的。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件事,被史家记录下来,以证明邓太后伟大!
那是公元108年夏天,大旱。
大旱是农业社会的死敌,庄稼死,农民难活,租税紧张,王朝就拮据。既然王朝拮据了,就得想办法求雨。
除了祭天求雨,大家觉得最好的办法是整顿一下监狱,看有没有冤情。
古人觉得冤狱会导致天灾。
比如后来的《窦娥冤》,窦娥死后,山阳县就是大旱三年。
一个坐视无辜者断头的地方,似乎是应该被严厉惩戒一下。
邓太后,亲自到首都的几个监狱去调阅案卷,亲自审问囚犯。
有个人,被控杀人罪,实际上并没有杀人。但是他熬不住酷刑,就屈打成招了,等着秋后处决,只有几个月的阳寿了。
他被打得很惨,都没法动,是被抬着来见太后的。
太后问:你有没有冤情?
这个人看了看周围,审他的人就在旁边。审他的人就是打他的人。
他的脑子急速地转动着。
这是一个大赌局,他得赶紧押宝。
如果实话实说,告诉太后自己是冤枉的,那么太后会让有关部门重审,而有关部门会打得更狠,直到他再也不敢对任何人说自己是冤枉的。然后有关部门会把案卷写得天衣无缝,然后禀告太后,这个刁民已经彻底认罪了。然后就是秋后一刀。
如果不说话,承认自己有罪,承认有关部门明镜高悬,那么回去也许还能换一间舒服一点的牢房,吃一点不发霉的杂粮。然后就是秋后一刀。
既然横竖都是秋后一刀,干嘛要中间多一道皮肉之苦的枝节?
于是他告诉邓太后自己不冤。
既然不冤,那就抬走吧,本宫还要审下一个。
这个人被抬起来,在即将抬出去一刹那,心里有所不甘,回头看了邓太后一眼,欲言又止。
这个瞬间被邓太后敏锐捕捉到,她立刻下令把这个人抬回来。
其人瞬间决定豁出去了,于是竹筒倒豆子,把自己其实没有杀人以及如何被屈打成招说了一通。
邓太后问明真相,再叫来主审此案的洛阳县令,深究之下,果然是冤狱。太后大怒,立刻无罪释放当事人,同时逮捕洛阳县令,治他执法不公鱼肉百姓之罪。
史书说太后还没有回到宫里,大雨就降下来了。天人合一,感天动地;头上神明,也要流泪。
这当然是好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无辜者解脱,有罪者下狱,太后圣明,大汉美好。我想象邓太后此后很多天里,都会为此而自我感动不已,也会接到无数大臣、宫女和宦官的一再赞美,到宫里来表演的人,会把这事编成歌,这首歌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
但1910年后看这个故事,依然不寒而栗。
靠酷刑把无辜者做成凶手,这是第一重恐惧。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刑求不靠谱,但既然大部分人都是奴仆草芥,刑求也就是最低成本的手段,用起来顺手,这一顺就是两千多年。
第二重恐惧,是伸冤之难,难在全靠撞大运。
如果不是天旱得厉害,如果邓太后还没来就下雨了,这个直接面对最高层的机会根本就不会有。靠狱吏伸冤?做你的春秋大梦去吧。
第三重恐惧,是县官不如现管,办案者的威势,已经大到即便在皇太后面前,也足以吓得草民不敢张口。
第四重恐惧,是就算皇太后有为民伸冤的初心,实现这个诉求也过于偶然。
要是那个人没有回头看一眼呢?要是他回头时,正好太后看了别处呢?要是太后正好和旁边的人说话呢?要是她正好低头整理衣服呢?
为什么人们喜欢往高爬,因为高处可以躲开洪水,免于被酷吏猾吏和恶棍地痞欺凌。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法治,没有合理的权力结构,高处也会遭遇高处的祸患,真正到了打入十八层地狱时,小鬼也可以凌虐帝王将相。
史家记录了人治的一个感人瞬间。
我看到了人治的一个骇人瞬间。
这样神圣的儿戏,不该落在任何人类头上。
华丽丽的分割线代表导弹熊自制广告
?
导弹熊创办线上收费私塾
讲《资治通鉴》 带国学碎片
每课1元
一年200课
年付200元
收费入群听课
非诚勿扰
试听在此
?
听后觉得好想缴费听课的
在此扫码
或者加我微信:18911306121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