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老爷神像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神像寺庙摆放武成王神像

天齐老爷神像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神像寺庙摆放武成王神像

士小枫 2025-08-12 手机 2 次浏览 0个评论

  大明湖景区南部,百花洲东部,当人们在湖畔老街流连忘返的时候,也许不会想到,这里还曾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泰山行宫。而且这一行宫还是老济南最早的泰山行宫。泰山行宫遗址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有着500年历史的泰山行宫,被揭开神秘面纱。

  

  发现房址5座 主体建筑为消失的泰山行宫

  据参与遗址考古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为配合济南明府城百花洲项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10月23日至12月2日,对百花洲片区发现的泰山行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发现房址5座、碑额两通、石雕赑屃两只及少量瓷片、建筑构件。

  

  房址绝大多数破坏严重,仅存最下部墙体或部分墙基,均为石块垒砌,少数残留有铺地砖(或石板),个别房址有散水(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侵蚀,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的疏水构造)。最大的房址室内长12米、宽8米。两通碑额均通体浮雕有二龙戏珠图案,一通为篆书阴刻“新建泰山行宫碑记”六字,一通为篆书阴线刻“重修泰山行宫碑记”六字,均通体浮雕有二龙戏珠图案。

  

泰山行宫遗址,图中为前殿和西配殿遗址 图片来源网络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介绍,根据一般道教建筑布局,结合房址形制、发掘位置及文献记载,本次勘探和发掘的房址应为现存泰山行宫的主体建筑。该行宫基本遵守了中国古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设计,中轴线上自南至北四座建筑分别为山门殿、前殿、东配殿、西配殿。

  分明代创修期、清代重修期及民国重修期

天齐老爷神像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神像寺庙摆放武成王神像

  此次考古发掘,还在东配殿东侧,泰山行宫围墙之外,发现了另一座建筑基址,但破坏十分严重。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水官庙在碧霞宫东,乾隆五十八年建。因祈雨灵应自德平迎神建刹于此。”据此可见这一处建筑应该是水官庙,而光绪年间的老济南地图上,此处标的却是风伯庙,所以难以确认发现的基址究竟是两座庙中的哪一座。

  另据了解,在考古发掘进行前,遗址现场在渣土清理中曾发现残碑一通(现存放于泉水人家民俗馆前)及雕花石板栏残件。考虑到此处地下可能会有更重要的历史遗存,明府城管理中心主动联系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该区域进行勘探和考古发掘。

  

  

  有意思的是,早在2009年,就有市民在大明湖南门发现一块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泰山行宫石碑,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碑文记述了岱宗街(今百花洲东侧)原来有座泰山行宫,早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就曾重修过。进入民国后,行宫庙基被警局借用,附近居民经常提起修缮的事。当年十月对泰山行宫进行了重修。此次重修泰山行宫的发起者为济南名人辛铸九等人,该碑的撰文者也是辛铸九。辛铸九民国时期曾任峄县县长、清平县县长、济南商会会长等职,曾创立著名的“经文布店”。

  专家建议对泰山行宫遗址整体保护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泰山行宫以及水官庙遗址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价值极高;从发现至今所采取的保护发掘及临时保护措施成效显著。建议明确遗址原址保护,尽快开展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对遗址进行雨水、地下水阻水护工作。对遗址采取覆盖保护,将遗址保护、展示相结合,展示建筑物控制在两层以内;同时,调整百花洲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尽快开展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设计,泰山行宫遗址东侧即是拟重新恢复的北芙蓉泉旧址,对二者的整体保护和展现,将形成百花洲历史街区文化亮点。

  专家认为,明府城即将对泰山行宫遗址采取的保护、展示措施,可有效保存济南地下文物信息,这既是传承济南城市文脉的一项创举,还将为济南乃至全省的城市考古工作提供借鉴。

  延伸阅读

  碧霞宫,为祭祀碧霞元君的道场,因泰山顶上有碧霞灵应宫,故名。碧霞元君,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是道教中的重要女性神袛。因为碧霞元君的道场是泰山,所以各处的碧霞宫也称“泰山行宫”。

  明代,碧霞元君的地位逐渐上升,遍布全国南北各地。对碧霞元君祠的修缮,明英宗是第一位皇帝。正德二年(1507),明武宗下诏在泰山天书观旧址建碧霞元君殿。明正德十一年(1516),分封到济南的第一代德王朱见潾(德庄王,明英宗次子)在德王府后重建碧霞宫。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第三代德王朱载墱(德恭王)又对碧霞宫进行重修。碧霞宫的后殿祀有真武神像,为明代藩王祝釐祈祷之所。

  明崇祯《历城县志》在记述碧霞宫时写道:“行宫以十数,以德府后为古。”由此可知,明代,位于德府后、今百花洲东岸的碧霞宫为济南最古老的泰山行宫。明代诗人王象春曾写有《北芙蓉泉》一诗,诗曰:“碧霞宫左北芙蓉,深苇荒芦闭乳钟。传说每年惊蛰日,居民床底吼蛟龙”。

  碧霞宫在明代为德王主持修建和致祭的道教道场,到了清代中期,“常为省会祈雨之所,地方官朔望行香,以四月十八日致祭,礼同东岳庙”。据清道光《济南府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等志书记载,清代,官方对这座碧霞宫的维护依然很重视。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碧霞宫;嘉庆辛未年(1811),山东布政使朱锡爵主持维修碧霞宫,并将碧霞宫东畔水官庙前北芙蓉泉清理出来,上面建起亭子,周边景观颇为雅致。

天齐老爷神像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神像寺庙摆放武成王神像

  当时诗人范坰有《咏北芙蓉》,诗云:“碑上名泉已遍探,濋泉大比尽流甘。碧霞宫外新亭好,秋水芙蓉一镜涵。”道光乙未年(1835),山东巡抚钟祥因在此祈雨灵应,再次将碧霞宫修缮一新。当时,碧霞宫前殿对悬着清朝御题的“广生普育”和“资生普润”二匾。

  清末至民国早期的地图上,碧霞宫依俗称被标注为“娘娘庙”,旁边的街巷因此称“娘娘庙前街”、“娘娘庙街”。20世纪30年代,娘娘庙街改称“岱宗街”,街名依然和碧霞宫息息相关。民国时期,泰山行宫曾作为“警察厅”、城内公安分局驻地,1928年“五三”惨案时曾遭日军炮击。民国二十八年(1939),济南名人辛铸九等人曾发起重修泰山行宫。

  当时所立的重修泰山行宫石碑在2009年3月于百花洲北侧的大明湖路被发现,碑文撰文者为辛铸九,书丹人为李筱东。新中国成立后,泰山行宫改为岱宗街小学,1975年后改建为济南六十六中学,不久又成为济南十七中学的分校和教师宿舍。2009年岱宗街拆迁改造时,岱宗街一老居民回忆说,泰山行宫残存庙宇建筑约在20世纪90年代被最后拆除。

  碧霞宫以东旧有水官庙及风神庙,水官庙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因祷雨灵验,从德平县(清代济南府德平县,今位于德州临邑)迎神位来济南城内供奉。水官庙一侧为风神庙,也称风伯庙,建于嘉庆六年(1801)。

* ** *

大众网 泰安频道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 zoubabye

新闻热线:0538-5051000

如果喜欢 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转载请注明来自夕逆IT,本文标题:《天齐老爷神像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神像寺庙摆放武成王神像》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